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对早期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认识

发布日期:2012-11-19 浏览:
分享到:

对早期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认识
高学芹

摘要: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在实践过程中辩证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早期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其劳动异化思想的一点看法,从而加深对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类本质
  异化首次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出现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称劳动异化。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应该是属于劳动者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已经变成了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它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按马克思的观点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会感到一种创作的愉悦和幸福感。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完全改变了,“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在这种劳动中只会感到不自在、不舒畅。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这也是人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世界得到表现和确证。“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是劳动产品的异化是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这种异化,马克思称为“人的自我异化” “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这样,马克思就透过人与物的对立看淡了人与人的对立,并且看到了阶级对立。
  二、对劳动异化思想的评价
  首先,马克思劳动异化概念的提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异化概念的使用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到马克思那里,异化概念才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在论述异化理论的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对象不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而是劳动。马克思用劳动的异化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异化,使异化具有了现实性,从而拨开了笼罩在异化概念上的浓厚的思辨的“迷雾”。另外,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避免了陷入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抽象的“人性论”,劳动异化的论述使人的本质具有了一定现实性。而且 “马克思是直接从“经济事实”的哲学直观中得出异化概念的,他从劳动对象的异化出发,直接推到人的类本质异化,这种推断是建立在思辨逻辑基础上的哲学人本学的价值判断”。马克思把异化的扬弃归结为人对人真正的占有,归结为“真正的人的社会”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创造的辩证过程,这些都是前人已化理论的突破,至今对学界仍然有深远影响。
  但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明显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虽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还不是具体的、现实的劳动,而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把异化劳动概念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意味着是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作为衡量社会制度的尺度,因而从根本上说来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有,它通过批判虽然得出了最初的革命理论,但他更重要的是从道德上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现象;其异化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愤慨。而且试图通过劳动异化分析,得出共产主义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的结论,就最终使共产主义只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原则,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使之多少带有一些“空想主义”的色彩。在现实历史中是很难操作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3]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5]兰俊丽,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苗全竹.论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活动的异化及扬弃的思想.暨南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