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发布日期:2012-11-20 浏览:
分享到: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张媚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搭建锻炼平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好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
  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约63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于是,就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简单而片面地认定为“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殊不知,在“就业难”的另一面,却存在着许多企业打着高薪也招不到满意人才的“招聘难”。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是产生“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什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本文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的是张惠丽的定义,她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1]
  张惠丽把一般就业能力的构成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1)基本技能:阅读、写作、学习能力;(2)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执行力、自制力、抗挫折力;(4)发展能力:勤奋诚实、责任感、职业规划;(5)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1]因此,只有对大学生加强以上这几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能储备不足,知识面较窄
  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在所属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译这5项技能。事实上,虽然很多学生都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甚至是八级考试,在工作中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却连基本的贸易术语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开发客户、促成贸易了。
  另外,企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考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但很多大学生的表现却令人失望:除了本专业,基本上不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文科生不懂软件,理科生不会英语。”这说明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宽广度远远不够。
  2、适应能力较差,抗挫折力较弱
  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一旦步入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措手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感频频出现。此外,大学校园里人与人之间是比较单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而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大学生一时之间很难调整过来,各种问题也就随之出现。
  除了应对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之外,大学生还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压力:如升职竞争、部门竞争等等。在竞争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意,甚至是失败,这时不少大学生就会表现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抗挫折能力非常弱。
  3、职业道德缺失,缺乏长远职业规划
  许多大学生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他们的目标是“有班上”而不是“上好班”;还有部分学生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在上班时间、工作性质和内容上与单位斤斤计较,完全没有集体利益观念,也不懂如何维护企业利益,既说明他们毫无职业道德观念,也反映出长远职业规划的缺乏。
  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设计,62%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规划不够明确。而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否完满。
  4、人际交往能力不强,欠缺团队合作精神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自负或自卑。部分学生自恃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连单位的部门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才刚刚走出校门,资历尚浅,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大学生抱着自负或自卑的心态与人交往,结果肯定都是失败,因为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互相帮助及协作精神,在工作中与同事格格不入,更谈不上团结协作了。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其中第六项就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4]可见,中央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那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何经验和做法呢?笔者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不在于毕业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毕业生就业能力强的高校,从数据上讲,其就业率必然高;从实际效益上讲,毕业生就业能力强,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多,企业反馈回来则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也必然大。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引起高校从各级领导到普通教师的高度重视,从经费保障、制度护航、课程改革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把搭建锻炼平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七措施》指出: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5]
  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更广阔的锻炼平台:(1)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2)举办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力;(4)开设学生骨干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团队管理知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部分大学生到了毕业那一天,还不知道自己想从事哪种职业、适合从事哪种职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类问题。可以说,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充满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职业规划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盲目性和随意性。
  从大学生入学起,高校就应该将其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分析客观环境,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将职业规划融入到专业学习、参加活动、塑造品格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的职业奠定坚实基础。
  4、做好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工作
  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依据,包含了现阶段的职业要求、社会就业现状和自身具有的职业特性等重要信息。其次,它是双向选择成功的可靠保证。如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则会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他们想要去的单位。再次,它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必需工作。一条有用的就业信息就是一个就业机会,谁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信息,谁就能把握住求职应聘的胜券。[5]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就业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工作,充分调动就业指导部门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可以通过企业宣讲会向企业了解社会就业现状,可以通过校友了解用人单位现阶段的职业要求,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通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搭建锻炼平台摆在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做好就业服务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工作等四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和保持就业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