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苏敏
摘要: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措施的专门性活动。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意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其中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调查统计还表明:近10年间大学生焦虑增加约8%,抑郁增加约7%,敌对心理增加近8%,而自尊等积极心理特征则下降了11%。
从国内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强迫型人格障碍( 2)人际关系敏感型人格障碍( 3 ) 偏执型人格障碍(4)忧郁型人格障碍。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健康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个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等能力。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保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大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使人轻松愉快, 心情舒畅, 从而调节人的情绪, 促进心理健康。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们随着体育锻炼后体质的增强, 情绪就会起相应的变化: 由含蓄→直率, 自卑→自信, 羞涩→大方, 保守→创新, 焦虑→乐观, 淡漠→开朗, 优柔寡断→果断敢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比赛规则,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团结协作能力、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 可以使学生锻炼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增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5.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本身就以班级的形式进行,老师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体育教学又有它的特殊性,学生将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集体的信赖感及依托感,又能正确地面对竞争、成功、挫折等, 使学生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个体与群体、合理与不合理等多元体验。正确引导和教育之下,学生将形成良好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公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智力正常、情绪健全、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愿意与人交往、人格统一、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包含哪些标准,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自我调节,并且让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各方面优秀的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2.创造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
运动场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场所, 发挥体育的独特教育功能, 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加强。为此, 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应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 为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课堂环境。
3.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做针对性教学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应充分地了解、尊重学生, 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教学。比如,速度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时间间隔直觉能力;力量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高涨的情绪,增强信心。耐力素质训练能培养学生自觉性、吃苦耐劳的精神。针对性地开展个体或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鼓励学生经常参加篮球、足球等集体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逐渐改变孤僻的性格;参加跳远、跳高等活动能使学生变得坚强果断;参加跳马、单杠等活动能使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长跑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4.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素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是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身心理健康,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体育教师队伍,既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功能的重要保证。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体育竞赛强烈对抗和激烈竞争的特点,培养和激励大学生形成努力拼搏、不甘落后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竞争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科学表明,比赛过程既是学生之间所进行的速度、力量、技术、战术和心理因素的较量,也是实施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的有效方式。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高校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途径和方法需要探索,许多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紧密结合,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1)
[2]吕燕.发挥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朱丽琼.高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用及其发展策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