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图书内容索引的推广
浅议图书内容索引的推广
黄远慧
摘要:图书内容索引在我国已经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法规条件、理论条件、技术条件、网络数据发展条件等。但在发展中仍然有一些障碍因素,其中包括作者意识、出版从业人员共识以及用户意识等。
关键词:图书内容索引;书后索引;索引技术
图书内容索引又称书后(末)索引、专著索引,一般置于书后,作为原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书出版。一般以书的附录形式出现,主要是以书中某些词语为线索,指出这些词语的相关描述的内容在本书正文中所在页码。主要种类包括有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团体名索引、地名索引、专利索引、医药名索引、化学分子索引等等。
长期以来,图书内容索引在西方受到广泛的重视,西方读者习惯于使用图书内容索引来检索自己所需的内容。图书内容索引编制的好坏,通常作为评判图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内容索引也是国际学术著作通行的惯例,是图书结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相反,在我国,现代编辑出版很少编制图书内容索引。甚至在翻译一些引进西方原版著作时,为了减少篇幅的原因,会删除掉原版图书中原有附录的索引的内容。近年来,在国内的索引学会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我国情报学理论界开始对国内与西方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内容索引发展的差距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推广图书内容索引事业发展的迫切性。
1国内外学术著作、教材内容索引的差距
目前学者在调查国内外学术著作或教材图书内容索引的情况时所采用的调查方式都是使用抽样调查。如在一个图书馆内,抽查某个时间段内出版的图书,看其是否附有图书内容索引。周柏康(2004),对我国图书的书后索引状况进行了调查,随机抽查1064种图书,发现只有33种图书带有图书内容索引,而且索引难度较低。曹树金在2009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中所宣读的论文《国内外高校教材书后索引浅析》中,通过对中大图书馆所入藏的国内外教材进行调查,检索出中外文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到国内出版教材共766种,有索引的教材共51种,索引比例为6.66%;国外教材共171中,有索引的教材共143种,索引比例为83.67%。可见国内外图书内容索引发展差距甚大。
2 国内发展图书内容索引的基础条件
2.1相关标准、准则的颁布实施
近年来,我国的索引事业的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索引学会于2006年翻译了国际标准ISO 999-1996《情报工作和文献工作———索引的内容、组织和表示准则》,向国人推介了这个国际标准。国家主管部门于2008年11月3日正式发布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索引学会提出的GB/T 22466-2008《索引编制规则(总则)》,并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该国标对索引功用、索引类型、索引编制、索引款目及其编制、参照系统、索引款目排序、索引形式、质量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说明,适用于任何类型文献的索引,包括人工编制和计算机编制的各种类型的索引。这些相关标准、规则,为图书内容索引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打消了专业人士对图书内容索引要不要继续发展的疑虑。图书内容索引工作从此有了可遵循的标准,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图书内容索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图书内容索引理论基础当然来源于传统索引理论、自动标引理论。据丁玉玲等在《1979—2008年我国图书内容索引的研究综述》一文可见,其在文献调研中找到143篇与“图书内容索引”高度相关的论文,并对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内容分析,发现本世纪发文达到65篇,呈上升趋势。可见学者们并没有中断对该课题的研究。张琪玉先生致力于图书内容索引工作,其著作《图书内容索引编制法——写作和编辑参考手册》,在书中以一本书为例,几乎手把手地教读者编制内容索引。
2.3 图书内容索引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写了手工编制图书内容索引的历史。国外机构在重视图书内容索引编制的前提下,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索引自动化,目前其索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简单的通过文档处理软件自带索引功能编制索引,到专门的索引编制软件,如Macrex、Cindex、MACREX, SKYIndex, AuthexPlus和WINDEX。在美国索引学会的网站上也罗列了各种新型的索引工具。
国内目前的商业化索引工具有“索引之星”。这种工具与微软的文档处理工具word自带的索引工具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中文索引工具。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其他索引工具,但并未有投入商业化大规模使用,如武大的何静自编的BOOKIDX,南京农业大学的潘雪莲将图书按章节分解后,用N-gam方法进行全文标引。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环境下,技术应该不成为图书内容索引事业发展的障碍。
2.4网络数据库的发展
网络数据库的发展,使图书的储存、阅读、检索形式并不局限于现有印本形式。超星数字图书、超星读秀、方正数字图书,无论是否获取到数字出版版权,实际上他们已经获得了数字化形式的图书全文。高度发展的图书搜索技术,使图书内容索引的编制更为便捷。尤其对于出版过的图书,当时并没有在书后附录图书内容索引,但是制作网络版的图书内容索引,供读者下载使用,是目前在我国学术专著、教材缺乏内容索引现状的很好的补救方法。张琪玉先生介绍台湾学者把图书内容索引脱离印本图书,另外放到网络上供读者下载的做法,认为上网取代附于书后并不可取,但“对于学术价值较高、已经出版而不可能重印的图书,用此法补编内容索引,障碍最少,最易实现。将补编的索引放到网上供下载或查检,或许是可行的办法。”
3 图书内容索引事业发展的障碍
3.1 作者的图书内容索引意识
虽然图书内容索引对于读者使用学术专著类、教材图书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图书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图书更具备工具书的功能而拥有更高的利用价值。从文献可见,有学者认为学位论文也应该提供内容索引。作为作者,应该具备为图书提供内容索引的主动性意识。由作者自己编制索引作为著作中整体部分交付出版署,或者在自己不具备索引编制能力时,要求出版商提供援助。目前除了拥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作者外,具备该意识的作者并不是太多。
3.2出版社从业人员的索引共识
目前使出版社参与发展图书内容索引发展事业,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依靠出版行业自律,向西方出版社看齐,为提高图书质量,增加图书含金量而为有需要的图书增加图书内容索引,似乎并非有效可行。出版商的出版行为不单为了社会效益,也受到经济效益的驱使。读者未必具备图书内容索引的信息需求,愿意为这部分篇幅所增加的成本支付更高的成本;出版社减少在一些人看来并非迫切需求的篇幅,甚至把引进原版书中书后附录的有关索引的篇幅削减,是为了降低成本的需要。出版社只有在形成为学术专著、教材等图书提供图书内容索引成为行业共识,或者有相关的行业标准出台,才可能使我国图书内容索引事业与西方接轨。
3.3用户的图书内容索引需求
现在的各行业都遵循用户需求驱动的原则。同样在出版发行行业,也会以用户的需求作为发展的依据。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知道西方发达的出版行业,图书附录内容索引才是完整的一本书。在国内缺乏索引意识的用户群里,并不知道图书附录内容索引其实是自己的权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的推广。图书的用户除了购买图书阅读的读者,还包括作为中介收藏的图书馆和借阅图书的读者。尤其在各类图书馆,更应该承担起推广图书内容索引的责任。笔者在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的OPAC系统中检索附有内容索引的一些图书,发现图书馆并不会在OPAC里面著录该书是否具有书后内容索引。甚至在号称拥有两百万种图书搜索读秀,也并没有在图书著录信息中揭示该类图书附有图书内容索引。这种遗漏,不但不能完整揭示图书的信息,也为学者研究图书内容索引做调查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图书情报服务机构,其实同样应该具备图书内容索引意识,从细节并能够为最终的读者推广索引的作用。
为了使图书内容索引事业能得到长足发展,需要在图书编撰出版发行直到读者阅读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把索引的对知识搜索的作用放在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用户需求驱动下,能提供动力,使得出版商乃至作者都能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而重视图书内容索引,使图书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使图书内容索引工作的发展不再是图书情报专家的一厢情愿,而是成为图书出版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