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型案例课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发挥
试论新型案例课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发挥
张森
摘要:新型案例课一改完全由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采取了“任课教师组织、业界专家讲座”的形式,使课程具有了角色复杂、环节丰富、组织紧凑等新特点,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诸环节切实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新型案例课;特点;教师主体性
案例课是整个课程内容围绕案例展开,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中讲解理论本身及其解释性、适用性,并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一种授课模式。案例课的出现符合贴近实际、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尤其如此。近年来,教育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案例课形式,与传统案例课相比,这种新的案例既保留了“以案例为轴心”的共性,同时更多的是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改过去完全由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采取了“任课教师组织、业界专家讲座”的形式,通过邀请业界专家走进课堂向学生讲述他(她)本人作为亲身经历者甚至是主要推动者的实战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与传统案例课相区别,不妨称这种新的案例课形式为新型案例课。实践证明,这种变“他人介绍”为“本人讲述”的新型案例课给学生带来的“实战性”、说服力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但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在这种“专家讲、学生听”的模式下,(任课)教师的作用何在?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成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拟以《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为例,结合新型案例课的课程特点和具体过程详加分析。
一、新型案例课的特点
对于新型案例课中“教师主体性”的讨论离不开对该课程本身特点的分析,也正是基于与一般传统课程相比案例课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独特性,问题因之而起。笔者认为,与一般传统课程相比,新型案例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课堂角色的复杂性
与传统课程相比,随着“专家”的进入,新型案例课课堂中角色更加多元、也更加复杂。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角色数量的增加。传统课堂上只有“教师—学生”双方,而在新型案例课课堂上,由于业界专家的出现,变成了“专家——教师——学生”三方。角色数量的增加使课堂上的角色关系从之前的一对“两两关系”变成了三对“两两关系”和一个“三方关系”,增加了关系的复杂性。
二是角色之间的陌生性。传统课堂上由于师生之间的长期互动,彼此之间非常熟悉;而新型案例课上所邀请的专家,除了之前按照要求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准备之外,学生对专家并无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专家对学生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仅靠任课教师事先的介绍囿于时间关系等因素不可能过于深入)。了解是沟通良好顺畅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降低沟通成本,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2.课程环节的丰富性
如前所述,新型案例课与传统案例课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专家的引入”,这就改变了传统案例课程“教师准备案例——教师讲解案例——学生分析案例”的既有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案例课教师所用的案例从内容到格式都是现成的,教师只需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讲解案例即可。基于某些专业多面对的行业(例如新闻传播学面对的传媒业)发展一日千里的现实,这种现成的案例在鲜活性、说服力上无疑大打折扣。在新型案例课中,授课专家讲授的一般都是他(她)本人正在或者不久之前亲身参与或推动的案例。以《媒介运营案例分析》为例,被邀专家所讲解的案例有“酷6网的运营模式分析”、“小红帽的数据库营销”、“《一虎一席谈》的精要与实操”等等,从这些案例的名称不难看出,课程内容针对的均为目前传媒业界出现的最新实践。但这样的案例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提炼,很可能只是一堆琐碎的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新型案例课正好可以此为契机,不仅锻炼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更培养其案例写作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包括新闻学在内的大多数社会科学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能力之一。这样一来,整个课程的模式便变成了“围绕主题准备相关材料——专家讲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指导学生整理案例、写作案例”,整个课程的环节愈发丰富。
3.课程组织的紧凑性
新型案例课一般采取“大课”形式(即一次课由几课时组成,较一般课程长),这是由专家的日程安排和案例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为了保证案例的权威性,同时增强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新型案例课在业界专家的遴选上一般坚持“高标准、宁缺毋滥”的原则,所请专家均为业界某一领域具备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以《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为例,所请专家大多都是北京重要媒体单位的主要领导,平日责任重大、时间宝贵,在日程安排上弹性相对较小,请专家多次前来难度较大、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就每一个具体案例而言,涉及因素众多、内容丰富,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完整的讲述,而案例系统性强的特点又决定了人为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此拿出一个比较长的、整块的时间是实践证明的比较好的形式。
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特定时间内的压力和负担,专家长时间的授课会造成学生由于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生理极限而影响听课效果。这是任课教师必须面对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二、新型案例课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正是基于新型案例课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新型案例课中任课教师绝非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自然顺序,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
(1)课程策划。新型案例课采取外请专家授课的形式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案例鲜活、说服力强,学生兴趣浓厚等等,但也要看到,正是由于这种形式的存在产生了一个无可回避的矛盾:即,知识本身的体系性要求与专家授课无法完全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既体现在专家之间授课内容的关联性方面,也体现在各位专家的授课内容本身之中。为了解决前者,作为任课教师责任重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盘考虑、精心策划。以《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为例,在专家及其授课内容的遴选上,就既注重覆盖面,又考虑体系性,一方面所邀请的专家尽可能来自各类媒体,比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另一方面专家所讲授的案例也尽可能涵盖从内容生产到媒体经营等媒介运营的各个环节,配以在课程之初、专家授课之前任课教师的相关内容介绍,首先使学生对整个课程安排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理解专家授课与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把握专家授课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将极大的有利于课堂上学生对专家具体讲授内容的理解。
此外如前所述,新型案例课所邀专家皆为业界知名人士,实践经验毋庸置疑,但在具体的授课方式和技巧上则参差不齐,处理不好将会极大的影响授课效果。任何教师必须的的做法是,尽管各位专家平日事务繁忙,但应坚持“课前与专家反复沟通”的原则不动摇:从学生背景,比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到具体授课内容,再到授课形式,无一不包,最终使双方在重大问题上充分达成共识。
(2)课程准备。新鲜和陌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新型案例课内容的新颖性决定了课程的吸引力,但也天然的决定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陌生感。以《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其中一讲——由酷6网董事长兼总裁李善友先生主讲的“视频门户酷6网的运营”为例,不能说学生们对视频网站陌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非常熟悉,很多同学每天都登录,但据了解均止于内容汲取层面。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运营模式,在国内出现也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对其内部的运营机制、盈利模式等专业内容学生们大多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督促学生在课前通过详细的资料检索了解相关知识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位专家,要求各小组分别负责“课前相关资料检索——课中授课内容记录——课后案例写作”等系列工作,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整体上降低了学生的时间成本。此外,在上课前一周的某个时间(比如周五)之前,负责小组的同学就要将检索到的资料上传到网络特定空间,供同学们下载、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查看、浏览、甄别学生所收集资料与课程内容本身的相关性,及时剔除不合适的资料并补充相应资料,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2.课中
虽然案例课主体内容的讲授由专家完成,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之中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前面已经讲到,与普通课程课堂相比,案例课最大的变化是课堂上的角色由过去的“师——生”双方变成了“专家——教师——学生”三方,角色的复杂化会衍生出很多之前不会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定位为“润滑剂”,通过细致的课前准备和课堂上的灵活反应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
首先,专家和学生之间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熟悉专家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前提。作为任课教师,每堂课之前都要精心准备一份拟授课专家的情况介绍,包括个人简历、所获成就、拟授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基础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等等,要求言简意赅,颇费心思。其次,在专家课程讲授过程中,为了帮助专家进一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程度,需要不时回答专家的疑问,并进行适当的延展性解释。再次,在专家讲授完主要内容之后的与学生互动环节中,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在必要情况下还要抛砖引玉,主动向专家提出问题。最后,在课上的全部环节进行完毕之后,还要对专家所授内容进行点评,围绕专家的讲授内容、授课风格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从专家授课内容中梳理出一条主线,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的“案例写作环节”打下基础。以上这些工作,没有事先精心的备课做基础是难以胜任的,尤其考虑到专家的授课内容大多并非任课教师平日主要研究领域的因素。按照笔者的个人经验,在新型案例课备课方面教师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一般课程要多得多。
3.课后
如前所述,新型案例课在课程目标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专家授课,使学生了解业界实践、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考;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写作案例的能力。后者对于新闻学等强调实践性的学科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要,这是该类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这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心组织、环节的精巧编排设计来达到。
《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对学生的案例写作能力培养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组成:一是在学期初始,教师利用4课时的时间,为学生系统讲解案例写作的基础知识和要求;二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尤其是相关专家授课完成之后,与相应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确定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和逻辑主线;三是,在整个专家授课环节结束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写作。在这个过程中该课程还利用4课时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专门的案例写作指导,其间有小组代表陈述思路、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教师点拨等环节,力求在互动中理清思路、达成共识,为接下来案例正式写作打下基础。根据实践经验,案例写作指导的过程会非常复杂,事实上每一篇案例写作指导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从确定主题到整体框架设计再到内容组织,都需要在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一般来讲,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学期末。
三、新型案例课对教师的要求
新型案例课堂上角色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说传统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讲授能力的话,那么在新型案例课课堂上,任课教师不仅要“能讲授”,更要“会沟通”。这既体现在课前专家联络环节,也体现在课中交流互动环节。
(2)丰富的知识。前文已提及,为了保证案例覆盖的广度和分析的深度,新型案例课所邀请专家的授课内容几乎涉及各类媒体及媒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做过专门研究,基于与授课专家沟通的必要性以及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的考虑,任课教师知识的博学程度尤为重要。
(3)灵活的反应。新型案例课课堂上由于专家这一新角色的出现,事实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左右课程走向”的既有模式,难免会有很多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这种情况下需要任课教师依靠灵活的反应保证课程顺利、流畅的进行下去。
(4)良好的掌控能力。新型案例课环节众多,一方面需要邀请业界专家,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在规律也决定了需要全部学生参与进来。这就使得从课前、课中到课后,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来完成,很多工作是之前在传统课堂上所不曾有过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具备需要良好的全局掌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否则就会顾此失彼,漏洞频出。
四、小结
总体来讲,新型案例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学生们纷纷表示从中受益良多、类似的课程多多益善。但同时,该类课程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整个课程组织、讲授过程中需要付出较之普通课程更多的努力,这其中一方面有课程“新”的因素,一些困难会在发展磨合中逐步消减;但更重要是,这是由案例课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新型案例课较之普通课程主体复杂、环节众多,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系统性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整体,因此客观上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大量的工作保证课程顺利、有序的完成。
注:在 2009年春季学期,笔者承担了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运营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工作,该课程主要面向200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整个课程效果良好,学生反响强烈。本文以此为案例进行相关分析和解释。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