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2-12-18 浏览:
分享到: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杨晏清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自身综合素质、自荐艺术,建立全国人才招聘机制,加强心态的教育引导,强化大学生工作能力培养,加强专业教育国家宏观调控。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生 就业 现状分析 对策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递增52万人。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年递增19万人。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近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累积,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更难。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现状
   1.全国不平衡的人才供需
  当前,我国高级人才、企业高管人才、企业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农村人才和少数民族区域人才奇缺。到2009年底,我国占总人口4%的人受大学教育。研究表明,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生远低于发达国家。
   2.大学生人数剧增,加大未就业人数
  2010年,据估算我国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人数达150万名。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未就业人员就蜂拥而至。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表面形势来看,供大于求。资料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是2001年114万的5倍多。但用人岗位的递增却远小于此比例。
   4.不平衡发展的专业人才
  近年,每过几年从某几个热门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热门专业最初毕业生人数少,供小于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专业,导致大量考生报考此类专业,人数的剧增,几年后此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
   5.薪水的期望值与现实不符
  当代高校毕业生在高水平的生活条件下成长,希望值偏高,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
   6.单位选人的挑剔现象
  在用人单位选材难的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众多用人单位明知大学生是本单位的栋梁与骨干,大学生是单位发展的动力。但基本每年都不招应届大学生,这一问题值得当前大学生思考:单位不招应届毕业总有其原因。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的信息表明,我国2010年底各类大学毕业生未就业达150万以上,有多种原因存在。
   1、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的过剩
  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体现在区域和专业领域方面。其一,农村地区、欠开发区域大学生人才严重短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而发达地区表现出“人才扎堆”。如,某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在此工作一段时间后,想到城市就业,将存在三种成本的解决:一是寻找城市中理想工作的支出成本;二是原单位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原工作单位放人的支出成本。所以,较多毕业首选留城市。其二,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专业结构和学历层次上的不平衡。一些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毕业生大量冗余,而另一些专业却严重不足。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导致了结构上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难。
   2、大学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方面存有问题
  大学很多辅导员,经常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列,从经济收益和工作条件方面进行分析,无意识的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潜意识以高薪工作岗位为目标。辅导员的引导本身为了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但语言理解的多样性,造成学生将以这样的岗位标准来择业。同时没有看到中国文官系统是世界上最人浮于事、政府历年都减肥裁员的机构,而就业快速增长的市场是民企、外企和自主创业,由于价值观的引导,造成毕业生思想闭锁,对最有活力和前途、发展和成长最快的就业岗位不感兴趣。毕业生前途谈何宽广?
   3、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较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首先,“学而优则仁”的意识,重视权力等级和人际关系的传统文化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加上当前的“白领情结”,大部分毕业生留大城市好单位的强烈欲望。二是大学生缺乏创业观,社会缺乏创业氛围。三是,多数用人单位缺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以“物”为中心的理念,只注重人才的短期使用,不愿作人才的长期培训投资。
   4、高校扩招、内部专业结构的计划性和全国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目前,大部分高校年年扩招,针对人才需求市场,各院校自身做到了有计划性,但培养期的延时性和全国总体专业结构上体现出无计划招生造成大学生毕业时不平衡的供需现象;部分学校单一的专业课设置造成大学生有较深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面扩展受限。使毕业生在毕业就将面监人才拥挤、就业难的竞争激励的市场。
   5、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影响
  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一种行为是上大学,受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影响。多数大学生根据据投资收益率的经济观来择业择岗,造成在高薪、发在地区就业岗位拥挤。多数学生不能与时俱进,期望值过高,不愿到中小城高和农村急需人才的岗位就业,沉迷于发达城市。具有居高不下的待遇要注,脱离社会现实,思想观念停留在精英教育下“大学生是人上人”的定势思维。
   6、自荐艺术的缺乏
  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在市场上插上“草标”,给自己标个好价位,让雇主企业买走的自我推销能力。求职自荐能力与产品的营销能力相似,好产品也要很好的包装、营销策略与手段;人才也要有效的方法来推销自己。多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奇缺,即缺乏自荐艺术。
   7、较低的实战船技能和不高的整体综合素质
  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是人才能力与素质的PK,对就业主动权的掌控,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扩招,造成普通高校入学生源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较低,进一步造成大学生毕业时整体上能力和综合素质降低。
   8、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缺乏优患意识
  大学毕业生由于“天之骄子”的意识,自我感觉良好,造成大学毕业生向社会的另一巨大心理障碍发展。导致这种心态表现出不良的两种择业观念:一是强调对口专业,二是被动消极等待。
   9、挑剔选人才的不健全、不规范的市场机制
  随着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情况的出现,社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期望值也提高,单位间相互攀比,提高人才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不关注自身实际岗位需求情况,过度的对人才苛刻要求,要求应聘毕业生需要英语过六级,甚至长相、身高和气质都成为挑选的条件之一,或把有相关单位或相关岗位工作经验作为应聘者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更增加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目前,在很大的程度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体现出了就业政策、就业制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刺激了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如何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呢?
   1.强化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升其素质
  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强化期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学生建立适应社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诸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毕业生缺乏社会的责任感,把人生的价值与现实的薪水直接联系在一起。
   2.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生源素质较以前普遍降低,毕业时也较以前相对降低。生源素质的低下,学生不仅专业基础知识不全面,不牢固,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较低。另外,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放松或没有时间管理,造成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缺乏。高校在注重学生成才、成功的训练与培养时,忽视了中学时学生成人培养的失败。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综合性人才,不仅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
   3.建立全国性的用工信息和人才信息库与远程招聘和应聘机制
  由于就业的社会化、跨区化,加之几年大学学习费用,己造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经费紧张。由于就业岗位与学生之间区域分隔,学生和用人单位要找到合适的岗位或人才,都要花费较多的经历与财力。造成一些区域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一些区域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出现两难情况。这种情况下,建立全国权威性用用工信息网及远程招聘和应聘机制,使学生容易了解用工信息,用人单位容易招聘到人员,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4.加强大学毕业心态的积极引导,回避都市化与家乡化,主动应对“高学历低岗位”来临
  根据我校学生就业情况和众多学生管理者了解的情况发现,半数以上大学毕业生存在选择大城市、读书学校所在区域、家乡区域进行就业。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就业信息不畅通,二是就业成本低,三是区域情怀。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较高的期望,只想找个很好很合适的工作岗位才就业,缺乏“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所以加强大学毕业生心态的积极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回避都市化与家乡化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去。
   5.强化学校、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工作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大部分都只想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录用后能熟练的工作,不需要单位投入培养成本。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工作的流程的了解,工作能力不是较好,需要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能力培养的投入,多数单位不愿为此付出。另外,很多大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不重视实习内容,实习形同虑设。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经验不足、能力低下。
   6.引导、培养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荐能力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和高校教育的发展,社会人才观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要最高的,只要最合适的”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则。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自荐艺术水平较低,缺乏自荐技巧、交流与临场应变能力,不能较好的推销自我。
   7.加强高校教育培养规模在专业结构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整体上是国家总体计划与学校自主相结合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总体上国家计划各学校的教育培养规模,但在专业结构上没有过多的调控,另外在国家总体计划下,各学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进行自主计划的培养规模。从而在总体上体现出国家有计划性,而在专业结构性上体现出培养规模的无计划性。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就业难度不同、就业率高低不同的情况正是这种总体上培养规模在专业结构方面的无计划的较好映谢。所以为了更好的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境况,改善高等教育培养规模在总体专业结构方面的国家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 就业形势严峻》[N]. 舜网-济南日报  2010.2.16
  [2]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一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年第5期。
  [3]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年第5期。
  [4]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
  [5]赵海均.《破解中国经济之迷》[M].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8
  [6]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M].  2004.12.11
  [7]《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第一财经日报》 2009.10
  [8]《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 《就业新闻》 2009.04.29 
  [9]《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 《中国青年报》 2005.08.09

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