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导读: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http://www.kjslunwen.com/) 整理,本网主要以免费提供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高级会计师报名条件,高级会计师答辩经验,高级会计师培训,高级会计师习题讲解,高级会计师论文发表等业务为主。
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GDP达到40.12万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1978 年的3645亿元增加了近110倍,32 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5. 82%。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比如地区差距扩大等一系列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生产要素大量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虽然近几年产业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一过程并完全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
关键字:经济发展,首位度,城市化率,区域差距
一、引言:
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进行。主要选择以下指标来构造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基本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基本指标;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基本指标;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本文参照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大体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主要利用经济发展指标和城市化指标对我国31省市自治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以及存在的发展差距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引入城市首位度指标综合分析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差距。
二、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通过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研究,根据人均GDP水平,将整个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又分别可分为初、中、高三个时期。表1是按2007年美元水平对我国各省份人均GDP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经济发展阶段 |
人均GDP(2007年$) |
城市个数 |
分布 | |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
781-1562 |
0 |
| |
工业化阶段 |
初级阶段 |
1562-3125 |
8 |
贵州、云南、甘肃、西藏、 广西、安徽、四川、江西 |
中级阶段 |
3125-6250 |
16 |
海南、青海、河南、湖南、新疆、山西、宁夏、重庆、湖北、河北、吉林、福建、山东、辽宁 | |
高级阶段 |
6250-11718 |
7 |
广东、内蒙、浙江、江苏、天津、北京、上海 | |
发达经济阶段 |
初级阶段 |
11718-18749 |
0 |
|
高级阶段 |
18749-28123 |
0 |
|
表1 2010年全国31省市区所处工业化阶段
由表1可以得出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化分布大体为:8个处于工业化前期,16个处于工业化中期,有 7个地区攀升到了工业化后期,而7个处于工业化后期的省市区中除内蒙古(属于中部地区)外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8个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省市中有6个位于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类似于橄榄型结构,大部分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大部分城市为西部城市,东部沿海省市基本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西部地区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见东西部的在工业化进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就三大板块整体而言,1982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分别为786美元、267美元和236美元,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分别为6964美元、4094美元和3138美元。自1982——2010年以来各经济板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东部12省区为8.1%,中部9省区为10.2%,西部10省市为9.7%,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2%,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尽管各地区人均GDP 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甚至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并不低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起点就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它们之间的差距也在持续扩大。1982 年, 东部地区人均GDP 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2.94倍和3.33倍, 1996年为2.08倍和2.58倍, 2000 年则扩大到2.65倍和2.68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007年这种相对差距才有所减小,此时东部的人均GDP 相当于中部和西部的1.98倍和2.58倍,2010年缩小为1.70倍和2.21倍。虽然相对差距有所减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很大,2010年,东部12省区人均GDP 达到6964美元,为西部地区的两倍还多,整体已经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中部地区人均GDP为4094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3138美元,刚进入工业化中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与中部和东部相比,经济发展还很落后。
东中西部除了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差距,另外在财政支出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相应的各项财政支出为人民生活质量和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证,所以财政支出方面的差距也显现出个地区人民在生活水平和福利方面的差距。这里分别选择东中西部的上海、安徽和四川1990~ 2003 年的数据作为代表进行对比分析。从财政支出总量来看,上海1990 年财政支出603739 万元,而安徽只有190740 万元,上海为安徽的3 倍之多;人均财政支出差异就更加明显, 1990 年上海、北京、安徽和四川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为771 元、830 元、179 元和221 元,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651 元,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3 年三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分别为8494. 1元、1073. 4元和981. 5元,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四川的8. 65倍, 上海增加了7723. 1元,而四川仅增加了760. 5元,安徽也只增加了894. 4元,各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总量上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就各地区在科学事业费和教育事业费上的投入来看,2003 年,上海、安徽和四川在科学事业费上分别投入113439 万元、4866 万元和10063 万元,上海是安徽的23. 3倍;在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分别为1313724 万元、226570万元和290731 万元,上海是安徽的5. 8倍。由此可见我国财政支出区域性差异严重。
仅就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进一步向沿海城市移动,使得不论是人均GOP还是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地区间差距的呈扩大趋势, 但从2007年以来的的发展状况看,这种差距扩大的速度开始放缓,这种发展状况的改变与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的发展策略有关,是我国的资源开始向中西部配置,从进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从空间角度(城市化率)
从各地区的平均城市化进程中也可以看出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趋势时,曾经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就东部地区的平均城市化率而言,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而且上海、北京、天津城市化率均超过70%,进本完成城市化。而相比之下,西部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且其中贵州、西藏在2009年城市化率为29.89%,23.8%,还处在工业化的准备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城市化水平也在提高,但整体而言仍和东部地区不在一个发展层面上。
四、从城市首位度角度
主要运用杰斐逊提出的首位度计算方法 :S=-P1/P2,式中 S为 首位度 ,P1,P2分别为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根据最国城市人口统计方法 ,人口规模一般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对于首位度的计算结果来说一般认为而首位度低于2.00 的属于低首位度分布省市,大于2.00 又不大于4.00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属高度首位分布。通过计算得出除西藏,青海、上海天津、北京之外的24省区2009年城市首位度:
地区 |
高首位度 |
中首位度 |
低首位度 |
东部地区 1.811 |
|
海南2.848 广西2.570 江苏2.286 |
浙江1.932 辽宁1.701 广东1.360 河北1.269 山东1.266 福建1.067 |
中部地区 1.963 |
黑龙江3.347 |
江西2.077 湖北2.332 湖南2.311 |
吉林1.97 山西1.839 河南1.528 内蒙古1.19 安徽1.143 |
西部地区 3.326 |
新疆5.884 陕西3.979 云南3.744 四川3.434 |
贵州2.578 |
宁夏1.990 甘肃1.673 |
表2 2009年24省区城市首位度
就结果来看,表5中各省区的首位度的排列也表现出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5个省区属高度首位分布,4个位于西部地区;7个省区属中度首位分布,而剩下的13低首位度省市中只有2个省区位于西部。而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与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因为欠发达地区太贫困,而且有太多的农业用地,不足以支撑或需要较多数量的大城市。因为制造业发展水平低,所以大部分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规模都较小。但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的等级,因为一般而言,这一中心城市可能是该地区唯一与其它地区直接保持经济联系的节点。此外,一些受条件限制的制造业只能布局于中心城市,同时它也是高等级服务业(如特殊的医疗护理和高等教育等) 的唯一提供地。相对而言,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大城市,它们部分作为制造业中心,部分作为满足大量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集中分布地点。因为发达地区支撑着许多城市而不是一个,所以城市体系不太可能出现很高的首位度。在发达地区,增长总是遍布于整个城市体系,而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则趋于向单个城市集中,增长的高集中度使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所以可以认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代表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可以发现:东部省区首位度较低,平均值为1.8,而且没有一个省区为高首位度分布;而西部省区首位度较高,平均值为3.3,多数省区处于高首位度分布;中部省区处于中间层次,平均值为1.96。由此可见,我国东部省区发达城市较多,而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一个省里所谓的大城市一般只有一个。所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五、结语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地区差距仍十分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区域差距的问题也已经被重视,回顾“十五”“十一五” 时期,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这些措施对抑制差距扩大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就中部而言,随着长江流域的重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东中部之间的相对差距将有可能保持相对缩小的趋势。而且中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可以充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就西部而言,由于西部地区发展基数较小,各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一系列有利于西部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也将会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就整体而言,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是一种趋势,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 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另外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也将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 1998(06)
[2] 周民良. 对中国区域差距与区域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J]. 开发研究. 1998(04)
[3] 蔡昉,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 经济研究. 2000(10)
如果高级会计师论文网www.kjslunwen.com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