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会计电算化论文 >> 正文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发布日期:2012-9-26 浏览:
分享到: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郑婕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现状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完善,科学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意识到了会计电算化能力的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培养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行业的发展以及化,会计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大意义,相继开设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现今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金敬辉预计在未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一般是指包含会计电算来3年~4年内,吉林省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将化、通用财务软件、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管理存在2.5万左右的缺口];据谷泽北和陈鹭对归信息系统等会计电算化相关内容的一个课程体属地为福建省的500家中小型企业调查显示:有系,通常在第三或第四学期陆续开设。36.1%的调查对象选择使用财务软件,而缺乏相虽然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所包应电算化专业人员是剩余63.9%的企业未采用含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几乎都已将该系列课财务软件的重要原因之一。[2]财政部在《关于大力程的教学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有的高职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会计电院校还结合相关课程开设单独的实践教学周,以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部分高职院校现今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对于该系列课程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侧重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操作1种~2种常用会计软件;另一类则是侧重对会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这种观点认为学生不仅要能熟练操作常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还应具备会计软件开发能力,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编制相应的财务会计软件。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第一种观点考虑到了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过于狭隘,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等同于软件培训课,只突出了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种观点将高职学生的培养定位于软件开发型人才上,将编写程序也作为该课程的学习重点,这与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对高职会计类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开课顺序的设置、课时比重以及理论与实践比例三个方面。在开课顺序上,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授课对象须为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因此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学生必须掌握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类专业基础知识;并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自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若在第三学期开设,学生是否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基础,值得探究。会计电算化能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在已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普遍较低。据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方案显示,学院职业核心课程所占课时为1262,而电算化专业课程所含的会计电算化、用友账务处理系统应用和金蝶账务处理系统应用三门课程总学时为108,仅占职业核心课程的8.56%;西南科技大学(大专),专业主干课学时为784,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课程两门课学时之和仅为64,仅占专业主干课的8.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也是实践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课时安排的比例对于该系列课程的效果至关重要。在讲授与实践比例的安排上,若理论讲解所占比重过高,挤占了过多学生实际操作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的
提高;若实践学时比重过高,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教学时间的约束,可能导致教学任务的无法完成。除此之外,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设置还与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课程设置顺序、学生素质等因素都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均设置为50%,这一比例是否适用于电算化系列的所有课程,也是值得深思的。
   (三)教学内容不完整
    教学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在与财务会计软件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中,通常是以总账和报表为核心的财务部分为重点;对于以库存核算和管理为核心的购销存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但由于课时、软件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虽有提及,但无法深入;而以财务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管理分析部分几乎不涉及。此外,由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El在会计中的运用》先于或同步与《财务管理》开设,(e)(c)(x)学生缺乏财务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因此对于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这一重要内容无法涉及,(e)(c)(x)造成了学生此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空缺。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
    现阶段,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先由教师根据教材的案例提出任务和核算要求,并讲授、分析、演示相关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再由学生上机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而且此种方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易造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所学过的财务会计软件无从下手的局面。
   (五)实训环节不完善
    实训是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实训由课内分散实训和分课综合实训构成。课内分散实训安排在理论教学后,主要针对各子模块进行。分课综合实训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结合本课程所学,进行综合系统操作,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受教学内容的限制,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无论是课内分散实习或分课综合实训一般都只涉及以总账和报表为核心的财务部分,购销存和管理决策部分涉及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而且分课综合实训基本上是对课内分散实训内容的简单汇总,并未实现企业经营业务的综合处理。另外,现今电算化实训部分与手工操作采用的是完全分离的模式,学生只是机械地将会计核算的过程电算化,并未实现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并行,从而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手工核算与电算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不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比较、融合,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实训组织方式主要是采用混岗运作方式,即要求每一位学生在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制单员、出纳和审计等角色中根据需要不断替换,单独完成全部实训内容。[3]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相关岗位的各项技能,但缺乏对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传递过程的感性认识,无法体会企业运作中财务会计岗位间的相互牵制,与现实相距甚远。另外,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高职院校一般只选择一种市场主流的财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工具,而且所用的财务软件通常为教学版或试用版,与正版财务软件存在一定差距,如操作期限的限制,试用版软件一般的使用期限为两期;内容的限制,某些模块在试用版无法使用;软件数据处理常出现问题,导致操作失败、计算机无法响应等。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一些实际操作受到限制,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财务软件、对软件的新功能也无从了解;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途径
   (一)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适应,还要与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当前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面向中小型企业,具有良好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从事企业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各岗位工作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当地中小型企业,而高级应用型人才则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在短期内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地更新知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今,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对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软件运行出现异常的解决能力、会计电算化系统常见的维护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考虑到高职学生学制、学时和知识基础等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可以应将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日常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安排
    首先,在教学顺序的安排上,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了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会计相关知识,完成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程序和目的,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形成自己的会计知识理论体系,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将理论用于实际。鉴于上述原因,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最好在第四学期开始开设。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增加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课时,增大其在职业核心课程中的比重,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比例,逐渐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重心转移到实践上来,使学生既能理解电算化的相关操作步骤,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其进行实践、探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实现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注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并不断进行修正。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课时增加的前提下,应加深对库存核算和管理为核心的购销存部分的讲解,提高该部分的实践学时,简要介绍财务软件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不断补充和完善电算化课程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从会计的工作流程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模块设置看,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通过分析企业对不同会计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以项目为基础,将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设置于项目中。在该教学法下,教师对项目进行描述、引导和控制,使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形成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提升信息处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将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在项目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阶段,结合采用“多项目串行”的教学方法。入门阶段,学生对于电算化的概念和操作等还比较陌生,可由教师先行演示、讲解,学生模仿,要求成良性循环。学生完成若干较为简单的教学项目;第二阶段,学在实训的组织方式上,可以先采用混岗运作生对电算化的概念和操作具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的方式,在学生掌握会计各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础上,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引知识和技能后,进一步采用分岗运作的方式,使学导学生完成难度有所提升的教学项目;第三阶段,生切实体验会计工作的流程、掌握各种会计岗位教师只提出项目要求,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独立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其沟通技能与团队协作精完成综合项目。学生三个阶段完成的项目既独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立,又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循环巩固,最终达到熟在实训软件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练运用的程度。同时,在“多项目串行”的方法下,投入,尽量选择2~3种当前市场上知名度较高、还可以结合“探错比较”的方式,通过展示学生在企业使用较多的正版财务软件,尽量缩小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引导学生运用所掌课程所使用软件与企业实际使用软件的差异,使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电算化技能进行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软件的新功能,实现学校教找出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逐一分析,最终查明原学、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因,总结注意事项,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环节
    在实训内容的设置上,应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补充对企业购销存部分的基本操作。在分课综合实训中,应尽量搜集、采用企业的应用情况研究.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对综合会计业务进行分类、自行判断业务类型、进而在不同模块中进行相应处理,培养对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深化会计电算化
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整体会计能力的提高。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另外,在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环节中,应引入电算刊,化部分,对于同一套实训资料,要求学生先进行手工操作,而后进行电算化操作,再将手工账目与电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研究子账目进行比对,体会电算化的优越性,比较、思考手工账与电算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巩固会计基础知识、实现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形设的思考.

如果高级会计师论文网http://www.kjslunwen.com/)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kjslunwen@163.com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