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正文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布日期:2013-10-29 浏览:
分享到: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陈先念 浙江省教育发展中心 310012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财政体系下所进行的改革也不断取得新成果,在这方面,以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作为范例,在国家性的财务管理改革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对于预算的执行与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单位性的财政管理还存在着内部的监控不得力,制度上的缺乏与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这些方面的总结与反复研究,制定了以下的解决办法与管理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途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事业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方针与政策下,遵守相关的财务制度,通过对于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核算、监督与控制,从而达到有效筹集与分配运用单位所属资金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与相关计划,以上统称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是指上级部门的全额拨款与差额拔款,而这两项的来源都是国家财政所出。由于来源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得进行单位权益与提取折旧的计算,更不得有盈利的目的。只能在资金所体现的使用效率上进行单位财政管理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单位来说,其关键点是做好预算管理,同时为了保障单位任务完成,财务监督与收入支出管理是相当重要的一点,而在相关的资产管理中,对于人员的定额管理与财政政策的制定中,要坚持量入为出,平衡好单位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好财务管理的监督。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弊病

  1、缺少完善的制度,监督力度不够

  在制度方面,单位内部不仅缺少专门严谨的规章内容,而且在部分单位中还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机制,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交由一人来全权负责,或者是由几人同时进行兼职,而对于单位内部的统一性管理更是缺少。并且在人员方面,目前单位对于业务与人员的分配上,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派,如会计岗位,就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业务不清晰,分管范围不确定,所辖职责没有明确等。而在财务的监督方面,虽有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事前监督,但没有内审制度下的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在事中的监督上,有制度却没有依循,或者是执行的力度远远不够,在对于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灵活性大于制度的原则性;在事后的监督上,只是做到能够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做一些表面工作。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达到有效监督的。

  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原因在于单位内受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驱使,不仅在会计人员进行数据处理时,人为地使账目不实,在会计科目的设备上,随意增设。在保管凭证与账簿报表及合同上,进行混合与交叉操作,造成盈亏不实,从而达到偷税漏税与资产瞒报,甚至谎报业绩的目的。在收支方面,把不应属于科室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项目的不同支出进行增设,严重背弃了收支两头线的管理规定。

  2、缺少精准的预算,管理效率低

  在预算方面,财务人员普遍性重视程度不够,且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模式因循守旧,一般只是在以往的基础资金量上,进行简单的增量来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这种模式对于真正的项目内容精确计算与细致划分,是没有任何帮助作用的,上报后也会产生模糊性的数字。而由于这种预算性质的模糊化,所以就造成了在设计或者执得财务决定时的随机性。

  比如在管理上会在专项资金里进行随意性的执行与操作,松散且混乱的财务管理就会在审批环节上出现随意性,通过不同的方法,如开支的增设,与奖金的名目设定,隐性提高补贴等等,最终造成专项资金的套用与借用。

  而由于缺少跟踪性的审计,或者在审计中只是进行表面性的工作,如简单的报表加减,通过走过场性质的审核与管理,最终就让事业单位许多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流于表面,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3、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对于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采购的不重视与管理的漠视。在固定资产的存量上,不仅缺少经常性的维护与盘点,而且对于固定资产流量性的收入,如出租,出借等调拨上的管理,存在严重的使用不明与管理漏洞。造成固定资产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不符,管理责任不清晰,严重时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在货币资金的管理上,不仅还存在着公款私吞的现象,而且还有着敏感岗位与不相容岗位间的混合与兼职。这就为白条抵债与大笔款项进行现金支付等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还为小金库的设置提供了温床。

  4、监督的无力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型单位中,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公款吃喝旅游以及浪费行为。还有着高升难下的会议费,招待费。这种现象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监督的无力。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于国家的拨款与无偿性投入,国家拥有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所有权,但国家将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权与收益权放给了事业单位自身。且并不要求事业单位进行利益上缴与分红。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在争取国家的专项拨款时态度积极,对于设备与办公方面的采购积极,但对于资金的使用与专项性上,就流于粗放与漠视。不仅出现大量的超支与浪费,而且在公款购买小汽车与高档消费上,屡禁不止。

  三、如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管

  1、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制约机制要进行强化

  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人员,要有为国家理财的意识。在总结本单位的特点与情况的同时,对于每一项目财务管理上的任务,都要立足于可操作性的原则。不仅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于薄弱环节上,要加强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力度,为了达到有效的制约,还要进行责任的划分与财务之间的一致性审核。

  2、会计人员的培养

  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从以往单纯以核算为主的工作方式,改变为经营性理念,思考如何让单位的资金更大地创造出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做好单位的管家。要在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学习的同时,更要对自身的知识面与业务能力进行有效的充实,不仅要做好政治思想的意识提高,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适应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更好地为单位财务管理事业服务。

  3、预算管理的严格执行

  预算上,财务的制定,执行与监督考核要有大局观。要坚持“零基法”的原则,严格审核,从每一项的细节上,进行从小到大的汇总。人力资源上,要对每一项的资金去向进行有效的跟进与监督;在收支差额里,要有深入的原因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4、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

  对于固定资产要从每一个环节上进行审核,在钱与物上,要坚决分离,每一级的责任要进行清晰划定,并且要设专人进行业务管理,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账目与使用上,要做好出入库的记录与登记,并且要在固定资产的盘点上,做好周期性与规范性的工作。

  5、做好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管理核算是在目前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进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体系与相对应的业务流程体系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杜绝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存在的专款不专用现象,同时对于浪费公款消费来进行遏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财务收支的监督。在会计核算中,做好账户与会计业务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核算与管理,监督与理财一体化,最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提高,不仅是对于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更是保证与促进了资产的社会效益。在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上,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其财务管理的流程与细项。在监督与执行上,要严格进行岗位的区分,认真执行相关的国家法规与政策制度,从而为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做好有力的保障。并且,要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总结与学习,加强相关人员的意识与责任心,认真做好预算、支出、管理与监督等各项工作,争取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池.建章立制切实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2006(7)

  [2]李冬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9(20)

  [3]董文静.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规范问题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8

  邮寄地址:陈先念,13588899990,浙江省教育发展中心,杭州市学院路35号浙江教育综合大楼705室,310012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