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与母语负迁移的关系
论英语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僵化现象与母语负迁移的关系
李亚军
摘 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处于徘徊不前、无法进步的境地,这种现象即是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所界定的“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僵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写作学习中尤为突出。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僵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英文写作的习得和我们的母语-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的关系。本论文就英文写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汉语的关联性加以分析,并提出避免石化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中介语僵化 英文写作 母语负迁移 规避措施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就提出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标语的中间状态。selinker在提出中介语概念时就将僵化现象进行了重点论述,1992年,他将僵化现象重新定义为:“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楚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写作是最复杂的,它是表达我们思想情感的渠道,它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最高,因此在写作中也最能发现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二、理论探究
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引起中介语僵化的原因:①心理学解释 Selinker(19720,1978)从心理和神经学角度对中介语僵化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且归纳了引起僵化的五方面原因:母语迁移,培训迁移,交际策略,培训策略及过渡概括。②生物论解释 生物论解释主要从人和生物生长的角度来解释语言僵化现象,代表人物是Lenneberg和Lamendela的语言习得关键期、敏感期假说。该理论强调年龄的重要性。③相互作用观 相互作用观的代表人物Vigil和Oller强调外因对僵化的作用,包括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只有学习者得到正面的情感反馈和负面的认知反馈时学习者才能继续提高语言习得水平。④文化适应论解释 1976年Schuman提出文化适应论,他强调二语学习过程受学习者周围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影响体现在社会心理距离上,社会心理距离越大,语言学习成功的机会就越小。该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⑤认知模式论 Krashen列举了引起语言僵化的5中因素:目标语输入不足,输入质量不高,情感屏障,输出屏障,目标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认为语言输入必须具备的特点为:足够的量,可理解性,趣味性及不必过分强调语法。该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资料分析及母语负迁移作用的研究
(一)母语负迁移对写作词汇方面的干扰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在英语写作中汉语的干扰主要来自词汇的选择。英文中的许多同义词意义相近或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截然不同,这些同义词的搭配是相差甚远的。英汉词汇的差异之处在于:英文词汇在选择时必须考虑到该词的形态、句法、内涵意和外延意;而汉语中的词较少,词汇具有很强的搭配能力。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者在写作时会将汉语的搭配用到英文中,这样就造成了中国腔或中式英语。例如英文reason和 excuse都可以用汉语“理由”来表达,因此学生易于出现下列错误:The excuse(reason)lies in that study is very difficult.学习者往往忽视了excuse和reason的内涵意和用法存在较大差异。
(二)母语负迁移对形态方面的干扰
从形态角度出发,英汉的显著差异在于汉语是孤立语,基本上无语法形态;英语则有较多的形态变化,从而具有多种多样的语法词素。这种差异使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时句法形态上会出现很多错误。例如冠词方面:汉语没有冠词,中国学生在习得冠词时因无母语基垫而容易忽视这部分知识,在写作时会出现If you don't have (a) dictionary,I can buy one for you.又如汉语的时态体系主要靠“着、了、过”来体现,而英文中则是靠动词的变形来体现,这种中英思维的转换使中国学生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时态或体的错误。
(三)母语负迁移对语篇方面的干扰
中国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倾向于间接表达和使用“我们”一词,而西方强调个性化和独立性,在表述自身观点时倾向于直接表达和用“you”一词。在我们的写作中我们会看到“we should love our country.we should study hard for our country.”这样极具汉语特色的表达。
四、写作中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语言僵化的措施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目的语的最优化输入,并且培养学生在接受输入时的兴趣,以减少母语的负迁移。第二,合理对待学生的错误,产生积极反馈。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发现,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培养其纠错的能力和信心。第三,培养学习策略,尽可能的增加写作的输出量,使学生对输出的错误有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最后,加强目标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写作的产出更具有本土气息。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维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外语研究,1999(2).
[4]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