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浅谈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3-3-22 浏览:
分享到:

浅谈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
荣飞
   
   

    [摘  要]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是一个距今已近三百年历史的山东独有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五音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荣获多种奖项,并2006年5月20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五音戏价值与危机并存,如今面临着演员、编剧、作曲者匮乏、观众群体流失、民间剧团稀少等困境,本文对五音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五音戏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促进五音戏长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五音戏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大约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流传于章丘、淄博等地。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当地方言、民俗、民间艺术形式、民歌小调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或声腔支流,流传于鲁中地区的肘鼓子发展成为东、西、北三路肘鼓子,五音戏由西路肘鼓子发展而来。五音戏承载着当地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积淀,在其传承过程中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是历史演变的活化石,是一个地区精神风貌的直接反映,它来源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服务,在广大农村、乡间演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音戏每到一处演出,便会出现观众争相观看的情况,人们说:“肘鼓子进了庄,忘了喝饭汤”、“听说肘鼓子来,跑掉绣花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五音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荣获多种奖项,并于2006年5月20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五音戏价值与危机并存,面临着演员、编剧、作曲者匮乏、观众群体流失、民间剧团稀少等困境,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它有可能逐渐衰落直至消亡。针对五音戏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笔者认为,对五音戏进行抢救与保护应从挖掘、整理、采访工作入手,把五音戏的人才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将五音戏纳入教育体系做好五音戏的传播与受众群体的培养。
   一、保护——剧院、政府齐动员
   (一)剧院对第一手资料进行保存
  五音戏要得到良好的继承发展,首先要保存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根据信惠忠辑录的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有148出,现有保存剧本62出,唱段二百多段,《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彩楼记》三个剧目附有曲谱并进行出版,其他正常演出的附有曲谱的传统剧目如《拐磨子》、《亲家婆顶嘴》等有二、三十个,这与传统剧目近一百五十余出的数量比起来显得格外稀少。因此,传统五音戏剧本、曲谱的记录整理是一项任务艰巨但又迫在眉睫的工作,需要由专人来完成,完善五音戏的剧本、曲谱对于研究五音戏的戏曲、文字、语言、美学等内容极为重要。而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因此,对他们的采访、录音工作也使人更感迫切,亟待抢救。要保护五音戏,首先要对现存老艺人进行采访、录音、录像,尽可能的抢救更多的曲谱、剧目、表演资料,并通过文字记载、影视影像、采录建档等方式进行保存;其次,与高校联合,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人才的优势,对五音戏进行系统或专题立项研究,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现代化技术,编辑各类音像资料进行译谱工作;最后,对传统剧目、曲谱进行整理与编辑,将编辑好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并有计划的出版。
   (二)政府重视五音戏的价值
  淄博五音戏剧院作为“天下第一团”是淄博人的骄傲,它质朴优美的曲调、婉转妩媚的唱腔、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体现出的唯一性、独特性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五音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载体,在认知、教育、娱乐、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老百姓的美丑善恶、贤良忠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五音戏来传递的,五音戏曾在全国及省、市的文化节、艺术节、陶瓷节中进行演出,可以说,五音戏在淄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对宣传淄博及淄博的文化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政府应认识到如果不对五音戏进行保护,淄博便会失去一面文化旗帜,当地政府要给予五音戏充分的关注,出台文化保护政策,通过设立五音戏专项保护资金,对五音戏进行保护、资助与扶持,内容应包括:1、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五音戏剧院负责人才培养,政府解决人才的编制和培养的资金问题;2、提高工资待遇,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演员、创作者全新投入表演与创作,拿出部分资金对每年创作、排演的新剧目或重新排演的传统剧目进行支持;3、政府牵头做好五音戏的资料留存工作;4、对民间组织进行政策的引导、支持和资金的注入,对他们的艺术活动进行补贴;5、一部分资金用于五音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鼓励对五音戏的研究与保护。
   二、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
  作为文化遗产,戏曲具有传承性。戏曲传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性传承,一种是非物质性传承。[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第97页。]物质性传承是对戏曲的道具、服饰、乐器等戏曲物质器具等的传承,是一种静态的传承,非物质性传承是对戏曲的唱念做打、音乐演奏、唱腔演唱等技艺的传承,是一种动态的传承,静态传承相对来说较容易,而动态传承则较为困难。戏曲是一门动态的艺术,以表演为中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活着的戏曲都是由演员演出来的,否则,只有乐谱、剧目、剧词的戏曲只是一种静态的“死”物质。戏曲的传承是以人的传承为代表的,表演通过人的体现、人的传播,达到传承。这个传承的过程随着人的存在而存在,随着人的消亡而消亡。[于萍,<戏曲表演的传统模式——口传心授>,《戏曲艺术》,2003年第2期,第89页。]五音戏要得到健康的传承与发展,保持它的活性状态,演员和创作人才的培养很关键。
   (一)演员的培养
  “一台好戏救活一个剧种,一个名角救活一个剧团”,[转引自http://www.dzwww.com/qiluwanbao/qiluwenyuxinwen/200210020062.htm,<五音戏:何日不再惟一>。]提起京剧,不得不说梅兰芳,说起越剧,必然会想到袁雪芬,要讨论评剧与豫剧,人们自然会提及新凤霞与常香玉,他们都是本剧种的一面旗帜,对于本剧种的发扬、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五音戏目前正缺少这样的领军人物。笔者认为,一个好演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唱会演,还要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善于学习,邓洪山之所以成为五音戏的“名角”,享誉全国,与他的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是分不开的,霍俊萍能够二次摘梅,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她继续沿着邓洪山的路向前走、自我施压、不断学习、深入生活也有很大关系。五音戏剧院要每年派青年演员进修学习,提高艺术修养,给年轻的演员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进行演出实践。而演员在平时的舞台实践中,除对每个唱段、每个动作细心揣摩,对剧本、唱词的内容、特点准确把握外,还要学习邓洪山、霍俊萍对艺术的态度,在老演员的口传心授下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善于创新,勤于思考与揣摩,突出唱腔、表演的味道,做真正地道又具个性的五音戏传人。
   (二)充分认识创作者的作用
  戏以剧兴,戏以剧传,一个剧种的发展好坏,其创作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黄梅戏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由不起眼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大剧种,除了出现严凤英、王少舫等名家,与作曲家时白林先生的开拓创作也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任何地方戏曲如果离开本剧种的音乐母体,就将失去灵魂与价值。而戏曲音乐家的创造性必须自觉地根植于剧种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冯光钰,<传统的创新,创新的传统——祝贺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先生80华诞暨从艺58周年>,《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第22页。]五音戏的创作者要非常熟悉五音戏的艺术规律,熟知省内各传统艺术如地方戏、民歌、说唱及淄博当地的蒲松龄俚曲的音乐元素,学习西方作曲技术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规律,做掌握多元文化的创作者,五音戏的创作不能总是重复传统,应在创作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把握五音戏传统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多种音乐元素来丰富五音戏的音乐,既注重传统音乐要素及特性音调的继承,又注重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真正做到“传统的创新,创新的传统”。[冯光钰,<传统的创新,创新的传统——祝贺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先生80华诞暨从艺58周年>,《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第21页。]
  三、发展——内在外在同兼顾
  文化艺术的“发展”,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内涵的丰厚充实、艺术创造的精致独特和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另一是该艺术事业在社会上的推广度、普及度和受欢迎度。[韩宇宏,<现时代的豫剧发展问题>,《东方艺术》,2005年第18期,第75页。

]五音戏生活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民众群体的培养,面对受众群体的不景气,五音戏应主动出击,从内容形式上进行改进,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于教育进行保障,普及五音戏,推动五音戏长期健康的传播与发展。
   (一)注重传统的作用
  五音戏的剧目以女性题材为主,生活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演得都是农村的家长里短,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音戏的剧目创作要与时代紧紧相连,以民为本,在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上做文章,注重剧目、表演的生活化。新编戏注重把握五音戏的艺术特征,注重音乐唱腔在旋律特征、唱腔处理、板式形式、节奏特点、音区走向上的艺术风格的处理,保持剧种的艺术特色,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和音乐表现手法的使用丰富五音戏的艺术表现力,在创作中重视方言的作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注重与群众的联系,听取观众的意见,关注观众的审美变化,与时俱进,既有传统的味道,又增添几分新意,内外相统一,相协调。
   (二)敢于进行传播  
  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问题,五音戏的传播就是要让更多的观众群体了解、接受并热爱五音戏,传播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使听到的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兴趣。五音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群众,在雅与俗的路线上,五音戏应坚持走大众路线、平民路线,不管五音戏怎样发展,群众的认可是第一位的,否则,五音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便成为了一厢情愿,为劳动人民而唱,为劳动人民而演,唱出劳动人民的心声,这是五音戏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五音戏的普及与传播,除了走进农村坚持上山下乡,村村送戏,还应走进学校,从中小学的课堂及基地教育、大众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的研究教育三个层次展开,为培养潜在的观众群打下基础。教育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借助于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来保障五音戏的传承,推广五音戏,培养研究五音戏的科研人才,引导大众的欣赏趣味,奠定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应成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三)依托学校进行推广
  目前,五音戏剧院已与淄博市张店区西六路小学、科苑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小学的课余活动时间去教授五音戏,并与教育局合作将五音戏编进小学教材,五音戏的演员还到清华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讲座,笔者认为这种尝试是值得继续推广的,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教师在讲到戏曲的时候自觉地将五音戏纳入到教学中来。除了与小学进行合作,还可以扩大推广领域,与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区域由淄博市拓展到山东中部地区,建立五音戏教育基地,每年或每学期到各基地进行规定课时的示范讲座,介绍五音戏的《王小赶脚》、《拐磨子》等传统剧目,与学生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并发放为学生制定的五音戏宣传小册,依托学校教育普及传播五音戏,培养孩子们对这种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四)借助现代化技术的力量
  如今是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现代化传播媒介为五音戏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五音戏剧院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爱好五音戏的戏迷们建立了五音戏吧、博客,对五音戏进行讨论并上传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增强了爱好五音戏的戏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笔者认为,这些网站、贴吧及博客需要引导和互动,最熟悉五音戏的五音戏剧院的演职人员应参与其中,解答戏迷们的困惑,传递五音戏的近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作为地方戏,五音戏也应与当地电视台联合,为五音戏戏迷或业余选手提供登台比赛的机会,五音戏剧院的演员和民间组织的演员做评委,适时点评和教唱,提高参与性、竞技性,根据农村的老年人爱看五音戏的需求,将他们熟悉的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拍摄成电视戏曲向电视屏幕拓展,依托当地电视台播放,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营造一个唱戏、看戏的良好氛围,又能对五音戏进行保存、传播与宣传,吸引当前的观众群体,培养潜在的受众群体。
  本文由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论文发表咨询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311-80815816

论文发表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36712865

论文辅导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474007804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