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德艺论文网_构建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13-3-29 浏览:
分享到:

构建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探析
胡国方  林娟霞  彭懿  黄旸杨
   

    摘要:高校政风行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构建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大势所趋。课题组在前期开展的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高校政风行风教育机制、高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高校政风行风监督管理机制和科学的高校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机制四个方面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政风行风;长效机制;路径
  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是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社会为建设高校良好风气,而所采用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的和相对稳定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等。建立和完善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在理论与实践上,尚属探索阶段。针对目前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问题,课题组提出四个方面的长效机制及相关路径。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政风行风教育机制
    1.科学确立政风行风教育的内容体系。高校政风行风教育要以传承世界精神文明成果为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具体目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传承和道德规范确立上的作用。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考核与评估等各个方面,一切都要以实际出发,自觉尊重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二是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领导干部着重进行理想信念、权力观、政绩观、廉洁自律的教育;对广大教师着重进行师德学风教育,对学生着重进行诚实守信、法纪法规教育;三是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大兴求实、创新、民主、廉洁、诚信、勤俭、为民之风等;四是倡导良好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拓宽政风行风宣传教育途径。把政风行风宣传教育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是拓宽政风行风宣传教育途径之一:一是与教职工业务学习相结合;二是与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相结合,传承人类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与教职工各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纳入教职工岗前培训、干部任前培训、业务培训之中,营造良好的从业风气。
  3.强化政风行风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育主体的内在动力。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英雄凭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而在和平建设时期,有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因迷失信仰而滑向犯罪的深渊,如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在家里专门设置房间,供奉泥佛、瓷佛、金佛三种佛像,早晚进香祈祷,祈求菩萨保佑,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理想追求,最后落得了一个可悲的结局。因此,倡导具体的、有效的、大众认可的价值取向,如廉洁奉公等,使大众崇尚高风亮节,追求远大理想,政风行风建设才能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和生命力。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
  在高校政风行风建设中,建立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是根本,当前应着重从完善高校领导干部与教师从业行为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及失范行为的治理入手,以增强制度的系统性、规范性及可操作性,进而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1.建立和完善高校从业行为规范。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是政风行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起率先垂范的作用,高校可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高校不同领导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纪律等,出台《高校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如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对消费的标准、范围作出具体的界定等等;每年学校主要领导向教代会、职代会提交年度职务消费预算和决算情况,让职务消费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监督。同理,为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及学生诚实守信,应加强制度保障,高校可着手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学生诚信守则》等,给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行为指引,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行为养成。
  2.建立和完善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学风建设是高校政风行风建设最为直接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风是学者或者求学者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古往今来的学术大师无不是学品和人品俱佳,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学风不正的学者会有很深的学术造诣[1]。有怎样的学术环境,就会培育怎样的人才。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及学风不正的现象屡屡见诸于媒体,如高校教师论文抄袭,学生考试作弊,领导干部以行政权力谋取学术权力等;高校需要认真审视学风的实际情况,出台详细的、可操性强的《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研究行为规范》。在加强学术规范的同时,辅之在学术环境、评价激励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教师评聘、职称评审等方面,给学者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改变当前学术评价体系重量不重质、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重科研不重教学等弊端。
  3.建立健全高校道德建设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树立“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用人标准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人才起重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而在选拔任用人才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德、能、勤、绩、廉综合考察,其中应以 “德为先”为导向,可借鉴新加坡对人才品德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德”与“廉”的考核标准,重视“德品”、“廉品”。
  树立师德学风的典范。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倡导高尚的师德风范和“以德治学”的理念,重视良好师德学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树立师德学风先进典型,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典型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弘扬优良的师德学风,让高尚的师德风范薪火相传。
  建立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机制。必要的查处、惩戒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及风气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群众反映面广量大的一般如道德失范等风纪问题,因缺乏处理的依据和尺度,难以准确定性,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容易不了了之。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学术违规处理办法,健全学术道德委员会组织机构,明确规定对学术违规行为的调查、取证、审定等工作环节,以及学术处分、行政处分、司法处理、同行通告、处分期限等惩戒标准,使失范行为的惩处和纠正不正之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政风行风监督管理机制
  1.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自主监督管理的作用。政府给予高校充分自主权,逐步减少对高校机构设立、人员配置、学科设置、教学评估、学术评奖、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同时,借鉴国外大学“教授治校”的有益做法,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尊重教授的学术权力,真正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减少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活动,改变学术与名、利、权挂钩的做法。
  2.深入推进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对推进高校民主管理进程,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校务公开还存在“重结果公开,轻过程公开”等问题,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校务公开已成为监督管理和政风行风评议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教代会、职代会平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把校(院)教代会、职代会作为高校民主管理最主要形式,一切有关学校发展政策方针、人事分配、财务预决算及其他相关学校发展和广大教职工利益的大事都要由教代会、职代会审议决定, 使之成为学校真正的最高“决策”者。
  3.广泛发挥校内外监督合力。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把来自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媒体、社会大众,高校管理部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工会、广大教职工、学生等监督主体联合起来,形成校外监督与校内监督、上级监督与群众监督、职能部门监督与舆论监督于一体的大监督机制,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借鉴香港廉政公署向学校提供廉政咨询、评价、指导的做法,加大检察院与高校的合作力度,推广“校检合作”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校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机制
  1.引入第三方评议。目前,我国高校政风行风评议主要采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测评和高校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其考核内容、标准、权重、方式、结果运用等均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和决定,缺少公众参与,容易让公众质疑评议的公正性。引入第三方评议,能有效解决这一不足。第三方评议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专业性的评价机构来组织实施对高校的政风行风进行评价。其特点是,评议的组织者是第三方,评议具有较强独立性,同时这些独立的评议机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评价视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程序等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已有较好的运用,并成为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流趋势。当然,引入第三方评议并不是取代其他形式的民主评议,我们应该采取高校自评、政府评价、社会评议多种形式,促进高校政风行风的建设。
  2.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评估指标、指标权重及选取原则等,其设计至关重要。可采用类似于德尔斐法的方法,征集政府、专家、评议对象、大众等各方的意见后协商确定,并根据政府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调整指标和改变权重,实行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的有机结合。
  3.强化评议的实效性。民主评议的关键在于实效性,要把发现和有效解决高校政风行风问题作为评议的衡量标准。实行政风行风建设责任追究责任制,对工作不到位、整改不得力的,要追究领导责任。总之,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把政风行风建设的措施及成效公之于众,取信于民。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严格执行学术规范 促进良好学风建设,教育纪检监察,2010(4):32-33.

-----------------------------------------------------------------------------

论文发表咨询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311-80815816

论文发表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36712865

论文辅导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474007804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