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浅析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现状及思政教育对策

发布日期:2013-3-4 浏览:
分享到:

浅析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现状及思政教育对策
陈少典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大学新生往往容易在生活上、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以及心理上产生诸多不适应,心理上常表现为自卑、依赖、孤独等,行为特征上表现为盲目、无序、低效。分析研究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表现,采取恰当的教育对策,培养新生适应能力,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不适应时期,对学生的顺利成长和人才培养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对策
  适应是人生存的基本本领,适应是人发展的基本前提,适应是人生永恒的追求。大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必然地面临因人生阶段转变带来的不适应,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不适应现状,帮助新生走出困惑,构架较为完备的适应能力培养体系,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
   关于适应的内涵,许多学者已有界定:如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对于当今大学新生来讲,一方面,受30年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逐渐渗透进高校;另一方面,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投机暴富、不劳而获、不平等竞争等社会不公现象给高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人的生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大学新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表现出无所适从、思想放松、生活失去动力、学习失去目标等不适应状况。
二.大学新生适应力现状分析
  (一)学习模式转换导致不适应。大学新生在学习的适应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不适应:其一,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中学时代,学生学习以应试为目的,而在大学时代,学生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目的不同,方法自然差别甚远,因此很多大学新生在这个过渡时期表现出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学习缺乏计划,不会安排课余时间,自学能力差,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学习效率也不高。根据学者赵富才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新生有80.1%"的学生不知道在大学里怎样学习;64.7%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50.9%的学生在老师不布置作业时就觉得无事可做;66.5%的学生不会安排课余时间。
  (二)自我定位模糊、角色混乱导致不适应。一方面,大学新生脱离了高考这个持续很长时间的主要奋斗目标,由于对当前社会、经济、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不足,很多新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出现心理迷茫,甚至恐慌;另一方面,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到学校集体生活,尤其要面对舍友间的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新生很容易搞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无所适从。
  (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不适应。入校前,新生往往把大学想象得尽善尽美,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可当身临其境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刚入校那种新鲜感和激动心情已荡然无存,渐渐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那么回事,“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不大可口的饭菜,逐渐心里滋生苦闷、厌倦、失望的情绪;另外,新生面临着评奖评优、入党、活动竞赛等方面的剧烈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明朗等压力让新生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不适应。
  (四)环境陌生导致心理不适应。环境陌生包括物质环境的陌生和人际环境的陌生。首先,面对陌生的物质环境,大部分新生,特别是远离家乡的新生,都会产生焦虑心理,表现出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安排自己的经济支出,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适应食堂伙食,独立生活能力差;其次,人际环境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重要表现之一,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50.4%的新生习惯当前大学人际交往方式;25%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其中非常不习惯大学人际方式的学生占3.6%;另有24.6%的学生态度较为暖昧,说不清自己是否习惯大学里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如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三、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影响高校新生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三全”的有效运作机制来确保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既要有宏观上的调控把握,又要便于微观上的操作执行;以新生需求为导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为目的,以丰富的、有效地学生活动为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新生建立起完备的适应能力体系。
(一)加强思想启蒙,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性心态,全新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
  1.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自我了解是一个大学新生接受大学教育、追求人生发展目标的前提,能否正确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启蒙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评估,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协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能力与特点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评价能够正确对待,能够积极地接纳自我的现实状况。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校园十佳职业生涯规划之星”竞赛等活动形式,在丰富的、可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帮助新生认识自己,逐步做好职业生涯初步规划,尽早进入角色。
(二)加强学习指导和专业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力是影响新生适应的主要因素,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学习方法交流会,请高年级或有经验的人介绍经脸,讲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方法意识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第二,开设与大学学习有关的系列指导课程,通过组织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帮助新生学会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欲望。
(三)创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提高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1.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新生的需求和新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积极组织各种丰富的学生活动,营造教育情境,构筑新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让新生尝试着自我挑战,自己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实践的激情、锻炼个人思考、组织和执行的能力,在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体接触和合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我校的举办的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工商模拟市场”,实现学生在学校里全真模拟创业、经商的各个环节,体验真实环境下的市场运作,锻炼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能力。
  2.其次,校园学生活动可谓琳琅满目,但很多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都停留在班干部层面上,很多同学都是一般的参与者,甚至是观众,严重缺乏参与性,对提高大多数新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作用甚微,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科地有效地设计学生活动,让大部分的同学都直接参与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让新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力。
(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1.首先,健康的心理是新生适应力提高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的系列讲座,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利用校刊、校电台等媒介,出简报、办公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试能力; 其次,有针对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由于年龄相同、经历相似,在思想、专业学习、兴趣爱好上和大学新生们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之间很容易沟通和彼此信任,因此,通过选拔、培养了一支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具有相对健康稳定的人格、亲和力较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心理辅导员队伍,利用多种媒介,开展了个别朋辈心理辅导、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系列活动,帮助新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完成角色转变。
  2.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宿舍文明建设。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堂教育之外,应开辟学生宿舍教育的重要平台,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党员宿舍责任岗”、“思政教育进公寓”、“治理学生网络成瘾”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生活及优质的宿舍管理服务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为培养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第 7卷,第4期;
(2)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1期;
(3)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高级会计师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