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
社会调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
毛静静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坚持通过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不仅要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大学生学会独立、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完整的人格。实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本文着重探讨社会调查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
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很重要。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学生道德认知、提高践行能力、知行转化的桥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做法上要求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社会调查方法的概述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应包括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等三个环节。
一是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认识性环节。主要是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创造条件以大学生为主体,让大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是校内课外实践──是实践教学的理解与体验性环节。校内课外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公益活动,将本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念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大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
三是校外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深化与运用性环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社会调查方法是实践教学法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社会调查指的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也就是说,社会调查是人们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现实中收集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资料,并对其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活动。在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中常被运用到。
二、使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密切相关,与多种学科(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法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使用诸如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自己这个群体、了解现在所处的社会、了解我国的国情,也有助于大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坚定政治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使用社会调查方法的目的着重是培养大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社会调查通常分组、分专题进行,调查题目的选择、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目的的设定、调查效果的分析、调查报告的确定等全过程都需要大学生一起沟通、集思广益,协作进行。
(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思辨性学习的能力。
1、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可以体现大学生主体性,创造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从而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大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大学生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其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向是客观存在的,让大学生把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作为社会调查的对象,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研究欲望”。通过社会调查大学生能够把自己关心的问题弄清楚,在探索中得到知识的增长、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塑造,不断扩大掌握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大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培养大学生的思辩性学习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要使大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通过社会调查使得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还必须以“当事人”的心态参与其中,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其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从理论视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增强其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大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活动组织等实际能力。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与调查的对象进行接触、交流,会在社会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使得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的交融,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自身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社会调查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安排
社会调查活动具体实施以前,老师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现实,认真了解社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遇到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老师在布置社会调查任务的时候要明确社会调查活动的目的、意义、组织形式和活动要求等。
社会调查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可以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进行,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原则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二)社会调查选题的确定
老师可以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特点,列举若干社会热点问题,提出选题建议。也可以由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观点,共同选择他们最关心的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或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学生感兴趣的选题如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其对大学生活影响的调查,大学生消费及生活管理问题的调查,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的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大学生求职意向的调查,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观念调查,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等。
(三)社会调查活动的具体实施
社会调查问题选好后,调查小组成员围绕自己的选题要确定具体的社会调查活动的方案。如调查的形式的选择是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还是具体的社会调研;问卷调查的目的,具体问题的选择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访谈调查的对象的选择,访谈问题的确定等;社会调研时间的安排,调研地区的选择,具体调研活动的安排等。具体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详细的研究思考、讨论交流、相互合作。
(四)调查报告和实践心得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书本中的理论、了解自己和社会,还需要大学生根据调查任务彼此分工合作,在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讨论思考之后,把调查中所拍摄到的照片、相关的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来本组社会调查的过程和收获,撰写调查报告和实践心得。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还应该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报告、实践心得的演讲、交流,通过彼此交流看法,学生共同探讨某一问题或形成不同观点的争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得学生能够对问题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
通过诸如社会调查方法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强化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品质,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本体,渗透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质。
-----------------------------------------------------------------------------
论文发表咨询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311-80815816
论文发表QQ: |
论文辅导QQ: |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