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期待多元化投资

发布日期:2014-7-28 浏览:
分享到:
                                地方高校期待多元化投资
                           刘淑君  安阳工学院  455000
  摘要: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地方高校经费供给不足一方面束缚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地方高校不得不怀揣梦想背负高额成本举债度日。如何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成为地方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现状谈起,分析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提出通过多元化筹资化解地方高校经费短缺矛盾的设想,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多元化、筹资
  前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要职能。国家立足于现代化建设要求和总体布局,结合新世纪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提出了符合中国人才发展需要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并在过去的十年里,通过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升级,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提高质量确定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地方高校作为“扩招”的主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切感受到特色办学和质量提升所需要资金的压力。如何在资金紧缺的条件下服务教学,保证质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成为地方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也因此带来了高额成本的债务问题。
  一、地方高校资金来源进程的演化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国家财政统一列支。这种由计划经济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虽然与当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相吻合,但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80年代后,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国家全部财政收支的中央财政体制,转变为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分级负责的新财政体制。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支出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负担。高等院校办学经费开始由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过渡。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颁布了《教育法》,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入、校办产业的营业收入、社会民间捐集资金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高校教育经费的新模式,进一步在法律上确立了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但就目前看来,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仍是财政拨款,占到了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以上,甚至达到更高的比率。随着扩大招生规模而收取的学杂费收入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比重日益增加,也使得地方高校教育经费对学费收入的依赖性大大加强。
  二、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地方高校资金来源单一,其他经费收入来源比重过低,形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地方高校为解决扩招后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在学生宿舍、活动场馆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维修维护方面大规模投入,为满足教学需求在人才引进、教学仪器和设备的购建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日益高涨的预算需求使高校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保障教学,地方高校不得不采取借贷融资和融资租赁的方式,以支付高额成本为代价缓解燃眉之急。有限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严重束缚了地方高校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
  1、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高度重视实现4%目标。
  为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保证财政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要求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财力要向教育倾斜,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明显提高;要求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求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在这四条措施的高度关注下,全国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地方征收的教育附加和预算内基建的教育支出比重都有了相应的增幅,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有所缓解。
  2、财政部、教育部出台政策,减轻地方高校债务,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国家充分肯定高校在积极落实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中发挥的主体作用,针对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后带来的债务风险和还本付息压力现状,经国务院研究批准,从2009年起,在中央高校实施减轻债务负担,化解债务风险试点工作。以土地置换、安排事业收入等方式积极偿还贷款,与此同时要求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地方高校化解债务危机。2010-2012年,中央财政在锁定截至2009年底地方高校为完成扩招任务而未还清贷款余额的基础上,根据地方财政通过预算安排的化债资金,综合考虑各地高校化债工作努力程度、债务规模下降幅度及扩招学生人数等因素,采取基础奖励加浮动奖励的方式,对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的省份给予支持。2012年以后的高校还债工作,由各地自行开展。中央督促地方财政花大力气解决地方高校债务问题,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减轻了包袱。
  3. 地方高校应该抓住发展契机,努力发挥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职能,广泛争取社会资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的需求日益强烈。地方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在国家政治 <http://www.studa.net/Politics/>、经济 <http://www.studa.net/Economic/>发展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特别是发挥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职能,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社会需求,大力支持社会有关方面人才的培养,锻炼造就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不断探索与科研院所、有关部门、企业、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及创建实习基地等模式,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形成产业化,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广泛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使地方高校得到了实惠的帮助,越来越相信在阴影的附近一定有阳光,也看到了困难背后阳光带来的机遇和希望。
  三、地方高校期待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投资作为高校发展的趋势,被地方高校所期待。如何在合理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需要从教育经费来源和地方高校的职能开发利用上下功夫。
  1、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由于高校办学资金投入巨大,而目前地方高校大部分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所以只有不断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才能更好的保障高校的资金需要。首先,地方高校应积极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使他们能够深切关注、了解、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拨款,以维护国家财政性拨款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的主导地位。其次,地方高校要重视内部控制方面的建设,采取增收节支措施,在经费的目标管理上下功夫,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合理保证学校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
  2、特色办学,吸引更多的生源和资金支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地方高校应该把握政策机遇根据发展历史、区位强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文化传承和社会需要等因素,落实和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特色专业,重点突出专业和行业特色,经营特色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保证生源的数量。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办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尝试办学管理新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可利用资源水平和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因素,明确合作办学方向,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不但要适当提高外藉老师的数量,还要考虑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海外业务交流与培训,做好文化传承与发扬。
  4、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吸引投资经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国外高校办学资金基本来源于社会投资和民间个人捐资,这种资金来源模式能够保证资金的供应以及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意识,从而有利于办学质量的提高。我国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经验学习还不够,社会资本和民间捐助的比例占资金来源的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投资高校的政策优惠水平,强调社会资本进入的互利原则,加强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宣传力度,才能引导和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捐助,提高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水平,给予地方高校资金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元化投资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强调的是,在筹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和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合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战略的实现,推进地方高校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永刚,姚江飞,杨帆.我国高校筹资问题研究.工业技术经济[J].2010(06)
  [2]程方平,中国教育有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杨雅文,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2002(3)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