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2014-8-5 浏览:次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
赵红彬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401122
【摘要】本文从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强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重要性,指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美国安然公司破产、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中国航油巨亏、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这些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知名公司风险失控的重要教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分散的风险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从国际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到《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的发展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从最初的内部控制管理导向发展到如今的风险管理导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所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两者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不同之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两者都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价值;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的业务范围。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站在更高战略层次上分析问题,它比内部控制更加全面和细化,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 但是,进步的速度和取得成绩却是有目共睹。2006年开始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要求中央企业尽快贯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率先在央企试点推广全面风险管理。2008年、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率先实施和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他企业参照执行。这些措施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开展,推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的稳步开展,取得了西方国家几十发展才有的可喜成绩。然而, 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制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活动及风险识别有重大影响。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环境。我国企业在内部环境的建设方面还不完善。例如,我国企业缺乏现代意义的企业治理机制,许多公司虽然形式上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现实中往往因大股东控制、权力高度集中等原因,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等。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控制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中是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把风险和控制信息传递组织的的适当领域。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不被重视,受管理层直接领导,对高层管理者带来的风险无法有效监控。
3.企业风险控制概念相对狭窄,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解不够。企业没有形成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高层考虑的事情,与大多数员工没关系。在这样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无法激起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致使全面风险管理无法在企业全流程中得到贯彻与实施。
4.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缺乏支撑依据,无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企业领导变化而改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不统一,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企业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和处理,主要根据已有的经验,缺少科学的分析模型及量化分析。风险数据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基础,没有历史风险数据的支撑,,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就会给经营决策带来较大风险。
5.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信息资源共享受限。我国的普遍情况是企业内部没有整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在:信息更同步性差,信息使用和管理效率低下,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局部信息不能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只能流于表面,无法为企业治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良好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不仅是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其次是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做到权责利相匹配。
2.依据制衡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是内部控制目标顺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内控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企业一线业务单位全过程融入相互制衡的以“防”为主的监督防线;二是建立企业内控部门以“管”为主的监督防线;三是开展由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对董事会负责的独立的呢空综合评价及内部审计,对企业各单位实施全流程监管,建立起以“审”为主的监查防线。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防控体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系统性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解决企业管理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3.深入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全面、透彻的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任何机制的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好的执行力。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建立一套高层重视、管评结合、方法科学、全程追踪、实用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才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4.建立和完善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一般情况下,风险和控制总是紧密相伴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风险评估,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等,建立适当的风险评估模型,减少风险负面影响,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5.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内外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拥有完善的信息传递、沟通与反馈的信息系统。无障碍的信息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企业对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使用及质量要求。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与使用变得高效、透明,为公司治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所以,企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与长期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密不可分的。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普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到长盛不衰,首先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那就是,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用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穿其中,积极有效的防范和应对风险,完善和细化企业内部控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公司治理变得日益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这样企业才能做到风向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完美统一,才能有望成为市场的“百年老店”。
参考文献:
1、周兆生.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
2、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
3、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
4、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2010年
赵红彬 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401122
【摘要】本文从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强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重要性,指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美国安然公司破产、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中国航油巨亏、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这些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知名公司风险失控的重要教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分散的风险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从国际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到《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的发展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从最初的内部控制管理导向发展到如今的风险管理导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所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两者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不同之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两者都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价值;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的业务范围。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站在更高战略层次上分析问题,它比内部控制更加全面和细化,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 但是,进步的速度和取得成绩却是有目共睹。2006年开始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要求中央企业尽快贯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率先在央企试点推广全面风险管理。2008年、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上市公司率先实施和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他企业参照执行。这些措施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开展,推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设的稳步开展,取得了西方国家几十发展才有的可喜成绩。然而, 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制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活动及风险识别有重大影响。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环境。我国企业在内部环境的建设方面还不完善。例如,我国企业缺乏现代意义的企业治理机制,许多公司虽然形式上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现实中往往因大股东控制、权力高度集中等原因,中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等。
2.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内部控制发挥的作用有限。内部控制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体系中是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把风险和控制信息传递组织的的适当领域。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不被重视,受管理层直接领导,对高层管理者带来的风险无法有效监控。
3.企业风险控制概念相对狭窄,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解不够。企业没有形成全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高层考虑的事情,与大多数员工没关系。在这样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无法激起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致使全面风险管理无法在企业全流程中得到贯彻与实施。
4.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缺乏支撑依据,无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企业领导变化而改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不统一,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企业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和处理,主要根据已有的经验,缺少科学的分析模型及量化分析。风险数据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基础,没有历史风险数据的支撑,,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就会给经营决策带来较大风险。
5.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信息资源共享受限。我国的普遍情况是企业内部没有整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在:信息更同步性差,信息使用和管理效率低下,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局部信息不能形成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对企业的决策支持只能流于表面,无法为企业治理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良好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完善企业的治理体系,不仅是提高企业自身效益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关键所在。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其次是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做到权责利相匹配。
2.依据制衡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内控体系是内部控制目标顺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内控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企业一线业务单位全过程融入相互制衡的以“防”为主的监督防线;二是建立企业内控部门以“管”为主的监督防线;三是开展由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对董事会负责的独立的呢空综合评价及内部审计,对企业各单位实施全流程监管,建立起以“审”为主的监查防线。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防控体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系统性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解决企业管理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
3.深入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全面、透彻的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任何机制的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好的执行力。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建立一套高层重视、管评结合、方法科学、全程追踪、实用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才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4.建立和完善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一般情况下,风险和控制总是紧密相伴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风险评估,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要识别和衡量它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这是采取有效控制活动的依据和前提。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原则等,建立适当的风险评估模型,减少风险负面影响,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5.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内外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拥有完善的信息传递、沟通与反馈的信息系统。无障碍的信息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企业对内、外部信息的传递、使用及质量要求。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适应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使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与使用变得高效、透明,为公司治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所以,企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与长期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密不可分的。在当今国际化趋势日益普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下,企业要想做到长盛不衰,首先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那就是,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用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穿其中,积极有效的防范和应对风险,完善和细化企业内部控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公司治理变得日益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这样企业才能做到风向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完美统一,才能有望成为市场的“百年老店”。
参考文献:
1、周兆生.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
2、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
3、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
4、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2010年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311-80815816
论文发表QQ:
1223186611
论文辅导QQ:
1223186622
论文代写QQ:
2385650844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