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行政事业单位国库支付结算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14-8-6 浏览:
分享到:
                     行政事业单位国库支付结算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凤枝  开鲁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0284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它的实施与深化对于强化预算管理、完善财政监督机制、防止腐败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并寻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行政事业单位,国库支付,结算,问题,对策。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库支付这一新型的资金支付模式也得到了实践和推行。它的深入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支出的透明化、公开化,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防止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库支付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真分析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积极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以国库的单一账户体系作为基础,建立起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现对预算内外资金的全程财政监管。财政收入与支出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统一进行收付,这一制度的实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财政资金不必要的支付环节。可见,这一制度比其他制度更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2.1、有助于腐败事件的发生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项财政收支都会被清晰、明确的记录下来,资金的流动也由国库统一进行支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的申请、审批、确认、支付这些资金流动环节中均由不同的财政部门和银行严格审查把关,各部门之间是相互监督、互不干涉的关系,这也就从源头防止了行政事业单位腐败问题的出现。例如:原来有的事业单位经常出现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由于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监督与管理,使财政资金被挪用的问题得到了遏制。
  2.2、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政资金的支付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形式,例如: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政府的采购支出、各项大型基建工程的采购支出、专项资金的支出等大额支出均由国库直接将资金拨付到劳务供应商、商品采购收款单位或收款人账户上。再例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小额的、零星的支出则由本单位在国库吓大的阅读用款的额度内进行支付。这种支付形式在保证财政资金及时、准确下拨的同时还解决了资金存放问题,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3、有助于财政对财务监督力度的增加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专门的报账员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对会计事务进行集中处理,这就避免了行政事业单位违规使用资金、私设小金库、开设多个账号等现象的发生。资金的使用、分配、执行都在严密程序的监督之下,实现了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有效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库支付现状及问题
  3.1、部门预算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国库制度改革得到了推进。预算制度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工作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部门预算在编制时不够科学、详细,导致财政资金无法直接拨付给预算单位,无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再例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指标在编制时缺乏规范化和进一步的细化,从而为资金的违规支出留下了隐患和漏洞,为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3.2、资金支付过程还存在着风险
  就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中,行政事业单位无论采取和中支付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财政的直接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预算单位虚假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再例如:由于财政直接制度过程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对于收款人和收款账户的信息是否真是很难核实,而对于预算单位的用款申请的存在是否合理也是比较难确定的,而财政的授权支付存在的风险性更大。另外,由于预算单位与基层代理银行管理之间的制约机制比较松弛,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这也就为预算单位、相关人员、代理银行进行违规资金操作提供了可能。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来支取先进的额度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也会使财政资金存在风险。
  3.3、无法实现账户的对接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设立了基础存款账户,用以应付单位的日常经营现金支付。由于无法实现与国库集中支付账户的对接,国库授权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同样与单位的基础存款账户一样可以提取现金。这种并存的局面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混和使用国库资金和自有资金提供了可能,这也为财政资金的监管带来了困难。
  3.4、国库集中支付缺乏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社会各领域中。但是目前,我国预算资金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银行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比较之后。很多工作仍需要人工操作完成,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更容易使很多数据出现差错,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各界的要求。例如: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了错误,并不能直接进行修正而是需要把数据涉及到的所有表格全部删除,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支付对策实施研究
  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应不断完善该制度的实施,避免漏洞的发生。
  4.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这直接影响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宣传力度。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对报账员进行培训,在单位中层领导中召开会议,让领导了解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实质。这种由点到面的宣传将大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在防止浪费、杜绝贪污腐败行为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不断完善监督体制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财政部门必须及时根据发现的新问题做出反应,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要避免在不同时间内出现的不同的政策与规定,避免给报账单位造成财务不严谨、混乱问题的发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有力的监督体系上的。健全而完善的监督机制将有效的减小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风险的发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监督体系,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的运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进行全面、有效、持续的监督,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避免资金流失风险的发生。
  4.3、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了信息高速交换的基本平台。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越性在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税务部门、地阿里银行之间的联合信息网。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多方对账与多渠道的财务监控,达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库支付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科学性。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我国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对财政资金的流向与流量的控制。它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全面推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金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安徽省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2]王水娟。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考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9)。
  [3]段慧君。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此案无管理分析[J]。时代经贸,2012(04)。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