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14-9-18 浏览:次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探析
张丽萍 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100102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现行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颁布,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本文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从而讨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路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环境,内部行为
由于定向思维,许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化管理的一种手段,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单位不需要施行内部控制措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是非盈利单位,但其仍然要执行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其符合单位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其内部经济活动,使其内部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控制体系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防范机制可以大大减少和控制由于内部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同时也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实行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但是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却相对落后,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大步伐,因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迫在眉睫。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即是一种管理制度,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一般的管理制度是以管理某种经济事项为内容的规章制度,而内部控制则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属于盈利单位,所以许多人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其实不然,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使职能的同时,或多或少的会有经济活动,因此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实现目标、自我约束与规范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不能覆盖到每个人、每个环节,依然存在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经费开支标准超标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思想不到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了解,对开展单位内部控制不积极,趋于形式化;只是生搬硬套上级单位的规定或借用其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并没有针对单位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特征的内部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财务监管难度大、资产管理困难、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少数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仍存在领导一人独大现象,使得规章制度书面化、形式化,制度执行因人而异,使得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预算控制薄弱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里各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岗位定责,分工不具体不明确,未能按照职务不相容原则互相牵制进行定岗定责,在岗位定职上就未能达到会计内控的要求;没有按照《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只是起着记账、核算、付款的作用,并未参与单位的决策工作,致使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整个项目缺乏全面了解,不能起到会计审核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制定了经费开支标准,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采用实报实销制度,只要相关领导人员给予签字,财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挪用的现象也很普遍。总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基本规范体系,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针对单位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本单位相关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也习惯凭借经验惯例行事,导致责任不明确,发生问题时同事之间容易出现矛盾。
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都依照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却往往大都是迫于上级要求不得不制定而已,而非真正为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而制定的。因此所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办法往往因为陈旧滞后、不健全等原因而无法执行,使执行力度降低,内部管理制度仅是摆设,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1.加强对人员的内部控制教育,提高内控的思想认识
内部控制内容多,涉及面广,不仅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还包括业务控制和法规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能够成功,其关键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和配合程度,其中单位领导人员是关键。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领导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专业培训,通过学习掌握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让大家从根本上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行为规范化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降低单位工作人员的随意性,由过去的“人治”逐渐转变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按明确的原则成立单位内部控制机构,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岗位之间需要相互制约、监控,施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也可以设立奖惩制度,工作中奖惩分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积极气氛的形成;单位还应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树立员工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全面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以《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为依据,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设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单位自身情况的内部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对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管理,对单位的预算、资产、资金拨付、费用支出、报销流程等给予明确规定,确定重点核查对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做到有章可循;其次需要建立稳定的、科学的、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应的职能管理作用,每个组织、每个人责任权限明确,做到因事设人、责任到人、责任权利对等,在出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从而增强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再次需要强化单位的内部牵制制度。一项业务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部门或人员才能完成,做到部门、人员之间可以相互牵制、监督、制约。
4.加强内部审计,强化监督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内部审计部门为主,协同外部力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力度予以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改革更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确保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确切掌握项目进程情况,发现问题时能提供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为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
单位的审计机构需要有足够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审计部门应当拥有适当的权力,这样才能确保其能顺利履行其内部监控的职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总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全单位人员的共同参与,无论采用怎样的控制体系与内控制度都需要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助。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工作人员的诚信,还需要财务人员拥有识别异常情况的能力等,因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单位内部控制又至关重要,所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09(32).
[2]郑德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特点[J]/财务与会计,2008(5).
[3]朱元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J ].财务与会计.2008(8).
[4]毋启风.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改进建议[ J ]. 商场现代化.2009(10)
张丽萍 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100102
摘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现行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新《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颁布,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本文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从而讨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路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环境,内部行为
由于定向思维,许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化管理的一种手段,行政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单位不需要施行内部控制措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是非盈利单位,但其仍然要执行国家相关的经济政策,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需要制定其符合单位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其内部经济活动,使其内部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控制体系尤为重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防范机制可以大大减少和控制由于内部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资产损失,同时也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实行政府采购、会计委派、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但是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却相对落后,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大步伐,因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迫在眉睫。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及实施的必要性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即是一种管理制度,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通常情况下,一般的管理制度是以管理某种经济事项为内容的规章制度,而内部控制则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为总体,采取一系列专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属于盈利单位,所以许多人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其实不然,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使职能的同时,或多或少的会有经济活动,因此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实现目标、自我约束与规范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不能覆盖到每个人、每个环节,依然存在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经费开支标准超标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思想不到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了解,对开展单位内部控制不积极,趋于形式化;只是生搬硬套上级单位的规定或借用其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抱着有与没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并没有针对单位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特征的内部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财务监管难度大、资产管理困难、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少数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仍存在领导一人独大现象,使得规章制度书面化、形式化,制度执行因人而异,使得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预算控制薄弱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里各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岗位定责,分工不具体不明确,未能按照职务不相容原则互相牵制进行定岗定责,在岗位定职上就未能达到会计内控的要求;没有按照《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只是起着记账、核算、付款的作用,并未参与单位的决策工作,致使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整个项目缺乏全面了解,不能起到会计审核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制定了经费开支标准,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采用实报实销制度,只要相关领导人员给予签字,财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挪用的现象也很普遍。总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少基本规范体系,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违章难究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针对单位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本单位相关管理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也习惯凭借经验惯例行事,导致责任不明确,发生问题时同事之间容易出现矛盾。
现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都依照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却往往大都是迫于上级要求不得不制定而已,而非真正为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而制定的。因此所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办法往往因为陈旧滞后、不健全等原因而无法执行,使执行力度降低,内部管理制度仅是摆设,并不能起到实际效果。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1.加强对人员的内部控制教育,提高内控的思想认识
内部控制内容多,涉及面广,不仅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还包括业务控制和法规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能够成功,其关键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和配合程度,其中单位领导人员是关键。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领导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专业培训,通过学习掌握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让大家从根本上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行为规范化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降低单位工作人员的随意性,由过去的“人治”逐渐转变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按明确的原则成立单位内部控制机构,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岗位之间需要相互制约、监控,施行岗位定期轮换制度;也可以设立奖惩制度,工作中奖惩分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积极气氛的形成;单位还应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树立员工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全面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以《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为依据,根据单位自身特点设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单位自身情况的内部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对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管理,对单位的预算、资产、资金拨付、费用支出、报销流程等给予明确规定,确定重点核查对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做到有章可循;其次需要建立稳定的、科学的、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应的职能管理作用,每个组织、每个人责任权限明确,做到因事设人、责任到人、责任权利对等,在出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从而增强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再次需要强化单位的内部牵制制度。一项业务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部门或人员才能完成,做到部门、人员之间可以相互牵制、监督、制约。
4.加强内部审计,强化监督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内部审计部门为主,协同外部力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力度予以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改革更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确保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确切掌握项目进程情况,发现问题时能提供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为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出建议。
单位的审计机构需要有足够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审计部门应当拥有适当的权力,这样才能确保其能顺利履行其内部监控的职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总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全单位人员的共同参与,无论采用怎样的控制体系与内控制度都需要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助。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工作人员的诚信,还需要财务人员拥有识别异常情况的能力等,因此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单位内部控制又至关重要,所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09(32).
[2]郑德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特点[J]/财务与会计,2008(5).
[3]朱元午.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J ].财务与会计.2008(8).
[4]毋启风.浅析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及改进建议[ J ]. 商场现代化.2009(10)
编辑组稿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311-80815816
论文发表QQ:
1223186611
论文辅导QQ:
1223186622
论文代写QQ:
2385650844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QQ:
论文辅导QQ:
论文代写QQ:
请将您的期刊介绍及征稿函发送给我们。
高会交流群:

如果您想在本站发表论文,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