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正文

浅谈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发布日期:2016-1-7 浏览:
分享到:

强化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并使社会公共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的财政管理工作基本继承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符合,过于注重投入,忽视了效率和效益,导致财政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1.目前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不足
1.1预算管理体制落后,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本世纪初, 我国开始推行公共财政和部门预算改革,主要体现在细化部门预算等方面,各级财政预算管理还维持在注重投入,忽视了效率和效益管理的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迄今已运行十余年,虽然成效显著,但由于政策及其它各种原因,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极大的收支压力,用于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资金很大部分依赖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部门切块资金。这些资金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地方对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不重视。政府改革和财政改革没有到位,也造成部门单位绩效管理意识较弱,积极性普遍不高。
1.2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准备工作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无论是相关规范的制定,还是财政资金预算的绩效管理制定目标,整个管理过程的监督管理控制及其最终结果的评价体系及落实运用,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仍需要不停的探索前进。首先,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重心不对,仅仅注重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忽视预算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管理改革是加强绩效管理的源头。其次,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的相关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由于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含绩效目标,绩效过程跟踪,还包括绩效的评价以及后期投入使用,这些内容呈现出递进的关系,后者都需要有前者做保障,缺一不可,因此,仅仅只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若想真正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改革发展需求的相关制度,并加强配套改革,为评价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1.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质量较低
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不仅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同时严重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公信度不够高,这就导致评价结果永远都是在反应实际的情况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体系解决相应问题。评价体系不健全,也不利于筛选社会信息和明确评价方法,不利于社会各界充分的发挥监督作用。评价标准对于绩效评价来说地位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一般情况下,绩效评价标准确定的基础是需要明确的样本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其统计原理,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下设定评价标准。但由于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起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晚,样本数据呈现出的信息不全面,导致绩效评价无法发挥其有效作用。
1.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处于改革的初期阶段,由于严重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举步维艰。放眼世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凡是推行财政资金预算绩效改革的,都拥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基础。不难看出,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推动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预算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出现过绩效管理的影子。仅仅只有中央、地方以及财政部门重视是不够的,印发的相关文件和通知并未真正贯彻落实到各级政府及社会中去,重视度较低,导致改革工作难度很大。
2.强化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快改革步伐
首先,要不断完善每一个预算周期,逐渐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从以往传统的过程导向型转变为结果导向型,让目标公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宝贵经验,通过分解、细化总体发展目标,让政府的各部门都需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明确其具体的目标,总目标通过分解和细化到各个部门,能够有效的减少操作难度,加大与实际的紧密度。其次,为了能够中肯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价,降低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难度,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专家库和委托中介机构来实现。第三,为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加强,也需要不断深化其会计改革的内容,加快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的转换步伐。
2.2强化绩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强化财政支出部分的绩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是财政改革工作的核心。首先需要自觉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正视问题,进而不断改进、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十分重视基础工作建设,从基础抓起。其次,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通过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的层次升级。最后,需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有财政部门的参与,通过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加强全体部门的参与意识,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所有部门中,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不断提高管理、组织水平,提升协调能力,保证分工的合理性,同时符合科学性、有效性要求,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公众的积极参与,有效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
2.3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效率
单纯的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若能将这个结果真正落实利用到位,才能使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对绩效管理的数据加强管理,保证数据信息与全面预算的有机结合,实现数据共享,还需完善评价结果的上报机制,通过设立相关评价绩效结果上报部门。如此不仅可以保证结果出来后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保证问题的及时暴露,及时反馈,及时改善,还通过上报可以给领导的工作带来便利,使决策有了信息依据。当然,为了提高社会公信度,强化管理权威,需要增大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定期公开结果,保证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通过提高绩效评价效果的利用效率,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提高。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奖惩机制,给予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单位奖励鼓励,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内在动力。
2.4推动国家完善预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得到国际上普遍的认可,成为许多成功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国家的宝贵经验。为了保证我国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逐步趋于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相关法律文件中没有绩效管理内容的局面,需要在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内容规定,要求预算资金的安排需要与绩效评价的结果相结合,不能忽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求财政资金的预算、安排以及拨付工作,需有预算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其次,行政的问责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同样需要严肃的法律法规规范。从法律制度着手,能够有效树立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在树立权威的基础上推行相关法律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但前提是必须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及有效性,切实为推动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