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级会计师论文 >> 会计电算化论文 >> 正文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发布日期:2016-9-9 浏览:
分享到: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市场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急速增加。但实际中却存在学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相互脱节的情况,为彻底改变这种情况,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学科,其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后期就业的好
坏。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正在不断变化,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也正发生着改变,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了解人力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为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岗位培养专业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岗位责任,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及实用性的特点,也就是必须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安排具体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较多,但岗位存在着一致性,这些岗位对人员有着以下方面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娴熟的专业基础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比较落后,教材内容更新较慢,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摆脱原有体系的限制,在优化组合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职业技能培养理念。为了确保课程体系具备实用性,高校还需要做好相关调研工作,确定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点,然后细化分析这些职业能力中包含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按照难易程度排序,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完美体现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内容:体现与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对接;结合财务会计岗位特点;教学内容源自实际;技能训练中还原会计实际工作流程。比如校企合作中与会计事务所合作,通过接触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结合人力资源需求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结合会计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需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组合,与此同时考虑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后期学习需要,给学生后期职业发展及规划打下坚持的基础。这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整。
1.模块化课程的结构
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模块结构主要包括四种:拓展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
2.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在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适用及够用原则,适当综合及整合原有的课程。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保两者均衡发展;推行人文与科学、通识与专业相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程结构中体现出做人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3.结合职业技能考证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新形势进行创新,实现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中推行课程和证书融通与理实一体的模式。通过汇总各个高校实行两者模式结合的培养方式发现,职业证书有着比学校考试认可程度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并且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相互吻合;而理实一体意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起来;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上,要实现教师、教材以及教室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常说的“三位一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差距的存在对学生后期就业及工作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组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思考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56.
[2]李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45.
[3]李强.网络会计是电算化会计发展的技术基础和方向[J].科技资讯,2009(16):112

咨询QQ

客服电话

(工作日:9:30-17:30)
0311-80815816

支付方式 返回顶部
展开